造假与打假的追逐战
标签: 读史笔记
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,在他的名着《论法的精神》里,狠狠地贬低了一下中国人的品行。孟德斯鸠说:中国人既是最善于骗人,也最喜欢骗人。根源在于中国的法律允许欺诈,禁止暴力。孟德斯鸠的指摘自然是偏颇的,因为他从没到过中国,也没研读过中国的第一手材料。如果我们聚焦在号称“华夏文明巅峰”的宋朝,那么他的吐槽有一定道理。
“酒楼瓦肆,不以风雨寒暑,白昼通夜。”“金银彩帛交易之所,屋宇雄壮,门面广阔,望之森然,每一交易,动即千万,骇人闻见。”这是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描述的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。而在市场繁华的背后,是猖獗的制假贩假。假货与商业活动始终相伴。尤其在唐宋时期,人们注重实效和急功近利,导致假货泛滥,防不胜防。虽然当时统治阶级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整治,但一些打假方式直至今日还能发现它们影子。
舌尖上的陷阱
今天我们到餐馆吃牛排或羊肉串时,都要留个心眼,是不是吃了“假肉”。市面上有专门生产假肉的作坊,商贩先购进廉价猪肉,用工业盐和食品添加剂把猪肉腌制染色,它就以假乱真,能卖更高价格。
这不是今人的“发明”。早在宋朝,汴京城就有人将死马肉加工成昂贵的獐肉和鹿肉。当时有一名叫苏颂的官员,就调查过这件事的黑幕。后被苏颂的长孙苏象先记录于《丞相魏公谭训》:“祖父为省判,判剥马案,行众争取死马而不取驼牛。……早行,其不可近。晚过之,香闻数百步。”苏颂发现,原来在东京曹门外,有两家作坊,构成了完整的制造假肉链条。一家专门收购死马肉,另一家负责制造豆豉。买回死马后,剥去皮,把肉埋在烂泥中,过一两天挖出,肉的外观就和獐、鹿肉接近了,但是有一股腐臭味。接下来的工序,自然就是掩盖臭味。用大量豆豉腌制,然后炖马肉,经过一天的炖煮,马肉无论色彩还是口感都很接近獐豝和鹿脯,这一步完成,假肉就可以进入售卖环节了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