辞根散作九秋蓬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7年第06期 作者: 王晓申 曾想乃

伯兮朅兮,邦之桀兮。伯也执殳,为王前驱。
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。岂无膏沐?谁适为容!
其雨其雨,杲杲出日。愿言思伯,甘心首疾。
焉得谖草?言树之背。愿言思伯。使我心痗。
——《国风·卫风·伯兮》
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
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思念的深切,在我看来,“朝思暮想”、“魂牵梦绕”或许都太过直白。有一位诗人以“春树暮云”的清新俊逸,练就了最美的相思句,他就是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,而他所思之人,则是被后世尊为诗仙的李白。
天宝三载(744年),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,从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。这时在外游历的杜甫恰好也来到此地。两位诗人在洛阳首次相见,那一年,李白44岁,杜甫33岁。尽管当时李白早已名满天下,而杜甫只是崭露头角,但这些并不妨碍两人的交往。仕途的坎坷不顺和生活的颠沛流离,使两人有了共同语言。他们同饮同醉,携手共游。现代诗人闻一多曾把李白和杜甫的这一次相遇,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会。
洛阳的初见,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。分别之际,听说李白不久就要去梁宋(今开封、商丘一带)寻仙访道,表示希望一起同行。同年秋天,两人如约到了梁宋相会。漫游期间,他们与高适不期而遇。于是三人同行,畅游甚欢。抒怀遣兴,谈古论今。尽管三人结伴痛饮游乐,然而盛世下所隐藏的危机却让心性敏锐的他们难以畅怀。转眼间到了冬季,高适与李、杜二人告别,继续南下楚地游历。李、杜则北渡黄河,登王屋山,同游齐、鲁。次年秋,两人到达李白在兖州的家中小住。杜甫在诗中描述他们亲密无间的友谊:“余亦东蒙客,怜君如弟兄。 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。”
如此快意闲游的时光一晃就过了两个年头。渐渐地,杜甫对寻仙访道的生活产生了失望与厌倦。在他的自省下,“窃比稷与契”的雄心壮志重新燃起。于是他决定离开李白,西上长安再求功名。临别之际,杜甫写下一首《赠李白》:“秋来相顾尚飘蓬,未就丹砂愧葛洪。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?”既是对好友的规劝,又含有自警之意。然而李白对此并不在意,又或许是情义缠绵,非酒似乎不能消解。遂写下送别诗《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》:“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。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?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。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!”殊不知,这次分别竟是永诀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