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教士的中文课
1552年12月,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。广东台山市西南方海中的上川岛上,耶稣会传教士圣方济各·沙勿略(St.Francois Xavier)在凛冽的寒风中,挣扎着抬起头望向中国大陆,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,遗憾辞世。

圣方济各·沙勿略,是耶稣会派往东方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。他带着荣耀上帝的任务,不远万里、远渡重洋,希望敲开大明帝国紧闭的大门。沙勿略曾有过美好的幻想。他认为,只要组织一个奔赴中国的使团,觐见皇帝,就能在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的大明传教。计划失败后,他便退居葡萄牙商人和中国居民走私贸易的据点——上川岛,思量新的进入中国的方法。他找到了船,准备了向导,却染上疟疾,猝然离世。上川岛上,留下一方小小的墓园,一幢洁白的教堂。
16世纪的欧洲,新思潮荡涤着旧有的秩序。马丁·路德创立的新教主张“因信成义”,架空了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媒介——天主教会,很快传播开来。在欧洲,天主教的势力节节败退。形势逼迫天主教会不得不实行内部变革。于是在1534年,圣依纳爵·罗耀拉创立了旨在“反宗教改革”的耶稣会,将目光瞄准新发现的广袤的东方。军事化的耶稣会除了以武力传教外,还创办学校,培养博学的教士,以知识作为扩大影响的手段。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浮海而来。他们学习中文,进入内地,融合文化,以便于实现传教的梦想。但他们是如何学习中文的呢?

供图/FOTOE
学好中文,整个东亚是坦途
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,是上世纪末的一句流行语。沙勿略在东方传教的丰富经验告诉他,“学好中文,整个东亚是坦途”。1541年,沙勿略以“教宗”特使的身份,来到东方。七年后,他写信给葡萄牙驻印度总督,转述在上川岛经商的葡萄牙商人的话,谈及对汉语的最初认识。他说:“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学校,……他们还把书带到日本,拥有关于一切知识的巨着,都用汉语撰写……从占婆到日本陆地的京都,人们都读汉字书籍。”
责任编辑 / 杜聪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