鸠杖是“老年证”也是“护身符”
1959年,甘肃武威南磨咀子汉墓出土了“王杖十简”,其中记载了汉宣帝、成帝在位时,向七十岁以上老人赐予“王杖”的历史。这是中国官方最早制定“尊老养老、优扶耆老”制度的见证。王杖因杖头以鸠为饰,所以又名“鸠杖”。


上图的错银鸠杖首,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时代为战国后期。为便于理解其功用,我们为它绘制了杖身,并制作了上方鸠杖使用示意图。
鸠是一种鸟。有人认为此鸟并不仅仅指斑鸠,古人把鸽子、杜鹃之类长相相似、性情温顺柔弱的鸟都称为“鸠”。之所以用它来象征养老、敬老,是因为人们发现,鸠吃起东西来很自在,轻易不会被噎住,故称其“不噎之鸟”,希望年迈的老人也能像鸠一样,进食不噎,健康长寿。
鸠杖是一种特殊的拐棍。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,来自于春秋晚期。汉代有很多关于鸠杖的记载,但今人能看到的实物却不多。分析原因,大抵是因为只有年过七旬的男性才可使用鸠杖,而以当时的生活和医疗条件,人活七十,实为不易。魏晋之后,桃木手杖又因祛病强身、延年益寿的“神效”,在老年人里流行开来,鸠杖的政治教化功能遂逐渐被削弱,此后鲜有出土。
汉代的统治阶级极为重视尊老敬老,不仅出台了健全的养老制度,甚至还颁布专属法令《养老令》,在很多方面都给老年人以特别优待。比如:老人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杖,出入衙门不受限制;行走王土,食宿均有照应;做小本营生,一律免除苛捐杂税;他们的身份地位享受国家保护,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,以蔑视皇帝罪论处,严重者甚至会被处以死刑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