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是真正的食神?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7年第04期 作者: 李行 

标签: 历史拾遗   古代生活   

中国人对吃的态度可谓虔诚,厨师被封为神是再合情合理不过了。那么,历史上有哪些厨师曾被封为食神,谁才是最名至实归的食神?
烹饪之祖
传说中彭祖寿年八百余岁,亦人亦仙,充满了奇幻色彩。在历史文献中,彭祖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烹饪,是当之无愧的食神。绘画/卢延光

厨师升职记

厨艺界供奉的食神,主要有三位:彭祖、伊尹、易牙。与一般的行业神不同,这几位食神在历史上的主要角色,却不是厨师,而是位高权重的大臣。用时下流行的“俗话”来说,不想爬上高位的大臣不是好厨子。

彭祖乃厨艺之祖。传说中,上古尧帝时的饮食是“太羹不和,粢食不毇”——肉汤不用盐梅调味,粮食也不舂细,寡淡而且粗粝。彭祖破天荒地发明了调味之法,精心烹制了一碗香味四溢的鸡羹。尧帝大为赞叹,视之为千秋万世之功,遂将彭祖封于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。彭祖在这里建立了大彭氏国,从厨师一跃登上了国王之位。徐州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彭祖庙,殿内有描绘彭祖“捉雉烹羹”光辉事迹的壁画。这里是厨艺界的圣地,从全国各地赶来朝圣的厨师络绎不绝。

彭祖为后世的为人臣者留下了一条宝贵经验:要想抓住王的心,首先要抓住王的胃。商汤时期的伊尹,出生后被厨师收养,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奴隶。但他理论水平高,在长期的厨房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“五味调和论”和“火候论”。据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记载,伊尹认为酸、甜、苦、辛、咸五味,和水、木、火三种材料,决定了饭食的味道。通过调节火候,可以去除鱼肉的腥味、食草动物的膻味、食肉动物的臊味。锅中变化,妙不可言。根据个人的口味,结合阴阳和四季的转化,准确把握五味的调和,这样做出来的饭菜才能“熟而不烂,甘而不哝,酸而不酷,咸而不减,辛而不烈,淡而不薄,肥而不腻”。

伊尹的厨艺理论,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饮食习惯。但是关于他的烹饪实践,史书中却只提到过他烹制的一碗天鹅汤。不过,真正的好菜一碗就够了。这碗天鹅汤成功地引起了商汤的注意,使伊尹有机会与商汤坐而论道。在《史记》中,那场景是这样的:伊尹还叫阿衡的时候,想求见成汤,却苦于没有门路,于是就去给成汤欲娶为妻的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,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,然后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,劝说他实行王道:“以滋味说汤,致于王道”。

责任编辑 / 陈伟峰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