榫卯:“拼”出一番天地来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7年第03期 作者: 杨睿 

标签: 历史拾遗   古代生活   

凸者为榫,凹者为卯,凹凸拼扣,契合着古人太极阴阳的哲学观。数千年前已然诞生的榫卯,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历史相伴始终,刚柔相济地组合成一种种构件,进而营造起美轮美奂的殿宇。匠心独运之中,又带来和谐、平衡之美感。
大道至简
相传,中国木匠鼻祖、春秋时期的鲁班发明了一种名为“鲁班锁”的玩具,它是用六根凹凸不一的木条组合成的一个牢固整体。这凹凸不一的木条,实质上就是榫卯。它们三维内拼插啮合,以简单的结构,凝结着不俗的智慧。
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云影

其寿与天齐

2014年10月,在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一精巧别致的鲁班锁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。他说解开鲁班锁是解决一道难题,相信中德之间的合作能不断创新,共同破解技术上的种种世界性难题,开启美好的未来。

鲁班锁,是由几根凹凸不同的木棍,按照一定顺序拼接在一起的古代玩具,相传为木匠始祖战国时期的鲁班所创。鲁班锁有何特质而使它成为新时代的国之佳赠?一言以蔽之,在于其巧夺天工的榫卯结构。

所谓榫卯,是两个凹凸构件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;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。众所周知,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拼接建筑,其基本构件大多相互独立,如柱、梁、枋、垫板、桁檩、斗栱、椽子、望板等。这些构件各怀神通,却不能单枪匹马、各自为战,因而需要搭建一座“友谊的桥梁”,这个桥梁就是榫卯。木匠用一“凸”一“凹”,实现了建筑结构部件的咬合,将手中的一块块木料,拼接成广厦万间。可谓积木成屋。

榫卯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。然而,如果对榫卯的来历稍加探索,就会惊讶地发现,这一建筑结构出现的时间,还要更早,甚至早于文字的出现。

责任编辑 / 安洋  图片编辑 / 吴西羽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