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的“橡皮擦”
标签: 历史拾遗
写错了字,就得重头再写。如果是考卷,随意涂抹总是会影响卷面整洁,今天人们可以用涂改液,那古人怎么办?
秦汉以前,竹简木牍是最主要的书写载体。如果在竹木上写错了字,人们会求助于一种特殊的文具——“书刀”。顾名思义,书刀是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的体型较小的刀具。通常以铁质为主,一端铸有圆环,可随身佩戴。一旦下笔有误,就随手拎起来刮掉错字,接着再写。这种文具到了秦汉也相当流行,皇帝还常常把它赏赐给臣子。在江西南昌新近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墓,考古人员就在墓主人刘贺遗骸的腰部右侧,发现了一件书刀,原来刘贺其人不止爱黄金,还对读书写字充满热情。

图为书刀使用方法的示意。
国家博物馆珍藏了一把东汉错金铁书刀。其上装饰的凤鸟纹及24字隶书铭文透露出主人显赫的身份。它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。此地或有铁矿。东汉时,刀身用金丝嵌出马形的所谓“金马书刀”是四川特产。有学者根据错金铁书刀上的铭文,认为它应该就是由汉代广汉郡工官所特制的“金马书刀”,但它究竟铸造于何年何月,就不得而知了。
我们在很多汉字和词语上都能看到“书刀”的痕迹,比如“删除”的“删”,指的就是书册旁边的书刀。再比如,要形容一个人特别善于写作,文学修养很高,古人会赞其“刀笔精通”,如果是个官员,便会称呼他为“刀笔吏”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