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笺上的爱情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7年第02期 作者: 张净 

标签: 文化符号   

古人的生活节奏慢,感情的发展也慢。男女遥寄情思,以身相许,点滴的情愫,便流泻在彩色信笺上。写情但觉香笺短,遥以信笺诉衷肠,纸墨文字见证了彼此的感情,可谓真挚又浓烈的信物。
扶墙花影玉人来
《西厢记》里,崔莺莺、张生的爱情让人感慨羡慕;而加深他们感情,定下爱的誓约的,正是互相传递的信笺。就像这页信笺上的情诗,传递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情愫。 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逆光
图为明代徽州版画《西厢记》。莺莺正在阅读张生的情信。爱情在这一瞬生根发芽。  供图/微图

五代十国时战乱频仍,赳赳武夫钱镠南征北战,打出了一个吴越国。钱镠身边,有一位美丽的女子戴氏,总要在春日回到娘家,看望并侍奉双亲。这一年,戴氏已经归乡数日,春色如许,江山如画,钱镠对戴氏甚是想念,于是提笔写了一封书信:“陌上花开,可缓缓归矣。”信,不仅打动了发妻,也打动了世人。

钱镠的这句情诗,写在笺纸之上。不论是“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悦君兮君不知”的辗转反侧,抑或“定不负,相思意”的山盟海誓,还是“有所思兮不得见”的相思之苦,书信,成为古人定情盟誓、传情达意最重要的方式之一。

纸张普及前,古人多用毛笔蘸墨,在竹制的简牍上写字。林沄先生在《中国的典籍与文化》中对简牍做了解释:“简是狭长的薄片,可以编连成册。牍是宽厚的板,宜单独使用。”牍的长度为一尺左右,故称“尺牍”。而“简札”、“尺牍”后世不再单指书写材料,成为了书信的代称。

纸张发明前,人们用竹简和绢帛记录文字,“尺牍”就成了“书信”的代名词。图为出土的一卷秦简。简牍体积庞大,携带不便,写情信的话还要长话短说。  供图/微图

除了简牍,古人书写还用到丝帛。相较于简牍,绢帛材质珍贵、便于携带。绢帛就成为才子佳人们的定情信物,展开一尺素绢,见到一片诚心。

责任编辑 / 杜聪  图片编辑 / 吴西羽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