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回村:朝鲜时代的儒家田园
标签: 遗产风景

距首尔大约200多公里的庆尚北道安东市,蜿蜒流淌的韩国第二大江洛东江,以“S”形姿态将一座小村庄环抱其中——“河回于此”,便是“河回村”一名的由来。村东是太白山的支脉花山。山水造就的天然屏障,使河回村从未遭遇外来敌寇入侵,不论是上流阶层的瓦房,还是普通人家的茅屋,都原原本本地保持了五六百年前的状态。如果不是至今仍有120多户230余名村民居住,真会令人生出时间在此凝固的错觉。

在韩国,河回村与庆尚北道庆州市的良洞村,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、最具代表性的两班村落。所谓“两班”,是高丽初期制定的一种身份制度。上朝时,君王坐北朝南,文官与武官分列其东西两侧,称文班或武班。李朝延续了这个制度,在中期以前,以“两班”代指以贵族为核心的文武官吏,16世纪下半叶以后,则指以新进士人为主体的统治阶级。而河回村之所以被称为两班村落,是因为名门望族丰山柳氏世代长居于此,其中就包括朝鲜时代(1392-1910年)的大儒学家柳云龙(1539-1601年)和国家领议政(即宰相)柳成龙(1542-1607年)。



研究认为,儒学大约在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半岛。682年,新罗正式成立“国学”,传授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等儒家经典。朝鲜时代是半岛儒学发展的鼎盛时期,17世纪,随着以《朱子家礼》为基础形成的宗法、婚姻制度的普及,长子继承制和以男性为中心的“家父长”制得以确立并推行。女子嫁入夫家,男子因结婚而迁居别处的现象消失了,同姓聚居村落则迅速增加。河回村始建于14-15世纪,原本是个由安氏、许氏、柳氏、裴氏等多姓人口构成的杂居村。17世纪中期以后,丰山柳氏,尤其是柳云龙、柳成龙兄弟的子孙势力大增,其他姓氏或迁离或沦为柳氏的佃户,河回村于是演变为由柳氏支配的同姓村落。


丰山柳氏的后人如今活跃在韩国政商各界,生活富足而优渥。作为柳氏家族的聚居地,河回村至今仍有70%的村民姓柳,那里保存着朝鲜时代柳氏家族的宅第、亭台、学堂、儒家书院,以及供平民居住的茅草屋。2010年,河回村与良洞村一道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:“它们背倚树木繁茂的青山,面向河流及开阔的农田,其布局和选址的目的在于,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物质和精神食粮,反映出朝鲜王朝早期鲜明的贵族儒家文化特点。”
责任编辑 / 郭婷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