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焰纹:永不熄灭的光明

佛光永照
图为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的一组火焰。经过一千四百余年的时间,火焰的色彩依旧浓艳如新,白色的描边增加了火团的立体效果,呈现出一种向上升腾的动感。千年不熄的火焰,寄托了世人对纯净光明的佛世界的向往。
图为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的一组火焰。经过一千四百余年的时间,火焰的色彩依旧浓艳如新,白色的描边增加了火团的立体效果,呈现出一种向上升腾的动感。千年不熄的火焰,寄托了世人对纯净光明的佛世界的向往。

如炬佛影:从平城到青州
北魏和平年间(460-465年)的一天,首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以西三十里的武周山南麓,营建石窟的现场如火如荼。忽然,高达六十尺、行将竣工的大型洞窟,却轰然崩塌了。弥漫的尘烟缓缓散尽后,人们看见满地落石的背后,原本隐藏在壁内的巨大佛像和其身后的熊熊光焰——背光呈现世间。
面对奇变,主持工程的僧人领袖——昙曜没有慌乱,镇定自若。

清凉之火
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魏青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。
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魏青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。
自从担任沙门统以来,昙曜一直勤勤恳恳。细心的他早就发现,武周山西侧岩层有裂缝,继续施行原初计划,很可能失败——新开洞窟的外檐随时有坠落之虞。但是,按照陈规,佛像从来没有暴露在天日之下的先例,总是栖身于殿宇或山岩内部。昙曜转念想到,刚走出灭佛运动的拓跋王朝,如果能在京畿交通要冲上树立起国人共睹的露天大佛,势必足以巩固佛法的地位。然后,“意外”果然出现了。
清理掉碎石,雄伟的佛像端坐在火焰与光明之中,火光里浮动着许多佛菩萨的身影,令观者对妙乐庄严的佛世界心生无限向往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