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天纹:异域飞来的天人
佛教传入中国,源于东汉明帝的一个梦。永平十年(67年),明帝“夜梦金人飞空而至”,为梦境所启,于是派遣使者出使天竺,“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”。从西域带回了佛典与佛像。飞空而至的金人是什么神灵?大臣傅毅将其解释为西域之神,也就是佛。以佛为中心,佛教造像中还塑造了形象繁多的各级侍从,而那个明帝梦飞来的天人,或许是佛祖,或许就是他的侍从之一,他在中国有个美丽的名字——“飞天”。
起源于古印度文化中歌舞神的飞天,在被纳入佛教体系后,一路飘飞东来,最终由域外之神被改造为中国之神。

第249窟是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的代表窟之一,左页图为窟内所绘两个飞天。上者褒衣博带,清瘦柔弱,呈V形;下者半身裸露,强壮有力,呈U形。着装、体态、姿势各异,分别体现了中原和西域两种不同的风格。虽然整体上不失轻盈飘逸之感,但仍略显稚拙。在另外一种解释中,此飞天造型和汉代羽人形象相似。羽人是画像砖石上有羽翼的仙人,和飞天的本义——飞行的神仙悄然暗合,飞天的演化即融合了羽人的元素。(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动脉影)

凌空飞行是天人
其实,飞天是国人对凌空飞行于佛国天人的一个概称,他们又被称作“诸天”“天神”“天女”“飞仙”等,这一形象在佛典中起初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神名。如果要追溯根源,飞天应该是古印度帝释天的供养神,即乾闼婆和紧那罗二神的衍变——此二神更有名的身份是“天龙八部”之二。乾闼婆(Gandharva),意为天歌神,他们只以香气滋养身体,故又名香音神。据《大智度论》记载:“乾闼婆是诸天伎人,随逐诸天,为诸天作乐”。紧那罗(Kinpnara),意为天乐神,他们同样不食酒肉,专采百花香露自给。南朝慧琳的《一切经音义》里说:“紧那罗,音乐天也,有微妙音响,能作歌舞……现女身时,常与乾闼婆为妻室。”因此,在早期佛教造像中,飞天常以男女结伴的双身形象出现。
实际上,飞天的具体形象可男可女,也可以是童子。塑造方式可以分为雕刻、塑像、绘画几种。作为佛祖的供养神,无论双手合十、喷香散花、歌舞奏乐,只要能表达出这种欢愉祥瑞的氛围,任何一种造型都可以是因地制宜的本土文化渲染。
责任编辑 / 安洋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