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征 万水千山可等闲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10期 作者: 刘统 

标签: 历史拾遗   

红军是怎样飞渡大渡河,攻克腊子口?怎样以过人的勇气,一次次绝处逢生?一部80多年前由红军长征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,向人们揭开了长征内幕。

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。说起长征,就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豪言壮语: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稍微了解长征历史的人都知道,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自江西出发,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,行走二万五千里,历经十一个省,所经皆为中国西部人迹罕至、自然险恶之地,缺衣少吃。蒋介石还布下了天罗地网,一心要剿灭这支队伍。长征,无疑相当于最凶险的生存考验,如何能够“只等闲”?当我看到《红军长征记》以及诸多史料后,深深地体会到了红军是如何的“只等闲”。

红军不怕远征难
红军在长征中的境地,应了毛泽东的那句话:“与天斗,与地斗,与人斗”。天上有飞机轰炸,地上是险恶难行的雪山、峡谷,还有国民党军队从头到尾的围追堵截。红军碰上了一切可能遇到的困难,但也正是这样的绝境,将红军磨练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队伍。图为林岗、庞壔创作的油画《峥嵘岁月》,表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场面。
供图/中国国家博物馆

八十年前一本书

众所周知,美国作家斯诺曾于1937年写下一部《红星照耀中国》(亦称《西行漫记》),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。其实,斯诺的资料除了采访外,更多的是来自于《红军长征记》。这本又名为《二万五千里》的书,是毛泽东组织红一方面军干部们编写的回忆录。

红一军到达陕北后,物资匮乏,生存极为艰难。1936年8月,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,秘密进入陕北采访,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。8月5日,毛泽东与时为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(后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国家主席)联名发出一封征稿信: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、行军、地方及部队工作,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。文字只求清通达意,不求钻研深奥。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,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。”毛泽东的用意是让红军为斯诺提供素材,而斯诺为红军做宣传。

苏区的困境
1931年11月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苏区成立。新生的政权立刻引来了蒋介石更大规模的“围剿”。加上党内的“左”倾错误的影响,苏区很快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。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。下图为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。

在毛泽东的号召下,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。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,仅两个月就收到稿子200余篇。经过加工修订,选定110篇,装订成上下两册,并誊写了几部。这是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,是为《红军长征记》。

责任编辑 / 陈伟峰  图片编辑 / 吴西羽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