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晋青瓷香薰:名士的香味
微历史·格物
标签: 历史拾遗

这件长相略萌的青瓷香薰,出土于江苏宜兴的西晋贵族周处墓。香薰上部是熏笼,下部是承盘。熏笼似球状,表面镂刻三层三角形气孔,顶端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鸟。熏笼下部有三只熊形小足支撑,和承盘连接在一起。小熊面朝外站立,后背略微拱了起来,像是被上面重重的熏笼给压弯了似的。下部平底浅腹的承盘,也同样用熊形支足承托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熏笼下方有个椭圆形的进香口,可以让空气更好的进入炉内,使香料充分燃烧。当袅袅青烟飘起,那只翘首以待的小鸟脚踩“云雾”,似乎真的飞了起来。
香料气味芬芳,闻之神经舒缓,可养生祛病。屈原在《九歌·山鬼》中记载了一种名为“杜衡”的香料。“杜衡”又名“薇香”“马蹄香”,也是一味药材,具有祛风散寒、消痰行水、活血止痛和解毒的功效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十多种植物性香料,比如佩兰、茅香、辛夷、藁本等等。“佩兰”也叫“蕙草”,夏季使用可化湿解暑、治疗蚊虫叮咬。考古人员发现佩兰时,它正装在一件香囊里。和佩兰一样,茅草本身带油,干燥后可燃烧,常见于广州、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,中原地区出现得晚一些,间接反映出中国人使用熏香的风气是自南向北逐渐推进的。
熏香反映了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,所用香料虽有国产,却香味不浓,很多是经由对外交流才得以进入中国。西汉时期,东南亚及西域一带的香料开始输入,张骞通西域后带来很多品种,比如着名的苏合香——一种产自小亚细亚、叙利亚等地的金缕梅科植物的树脂。魏晋以前,香料资源稀缺,除祭祀和宗教用香外,基本作为奢侈品而存在。《晋书》记载,有一天,一个尚书郎到东晋巨富石崇家做客。期间,他去上厕所,发现厕所挂有帐子,两侧还有手持香囊的婢女,遂以为自己误闯进石崇的卧室。而石崇却说这就是厕所。如此可见,香料在当时的确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。
这件香熏器的主人是西晋贵族周处。周处何许人也?《世说新语》收录了一则典故“周处除三害”,里面的主人公便是这座晋墓的主人。周处年少骄横,欺凌他人,乡人把他与义兴河的蛟、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为“乡中三害”。有人劝周处除掉蛟龙和老虎,其实是希望他们互相拼杀,只剩下“一害”。没想到周处真的去了。三天三夜后,蛟龙和老虎都死了,周处也没有回来。乡里人以为周处被杀,便大举庆贺。谁知这时,周处竟回来了,这才知道自己是如此不受乡人待见。从此,他改过自新,拜文学家陆机、陆云为师,最终练就一身文武之才,得到朝廷的重用。西晋元康六年(296年),周处授封建威将军,奉命率兵西征羌人,于次年春天在六陌(今陕西乾县)战死沙场。死后追赠平西将军,赐封孝侯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