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辛毗引裾图》:皇帝、忠臣、故实画
标签: 读画笔记
中国古代绘画中,有一类画作长期享有很高的地位,当时所有重要画家都需要在这个领域里竞争,它就是与西方传统历史画类似的“人物故实画”。所谓“知人论世”,故实画的画题便是历史故事。
然而,随着山水画在宋代走红,文人成为艺术鉴赏的主导力量,故实画在艺术史的叙述中蜕变为职业匠师的专长,逐渐被文人精英们从“值得欣赏的绘画”类型中剔除。编写鉴赏手册的文人们,大谈如何欣赏山水画,却闭口不谈该如何观看一幅人物故实画。

假山依偎着翠柏,宫门若隐若现,庭院中的几位人物衣着各异、神态生动,让人忍不住猜测他们的身份,揣想正在发生的故事。这张没有作者款识的古画,在上世纪初流散海外时,被标记为王维绘《昭君出塞图》,后经学者纠正,又被定名为《辛毗引裾图》。如今,围绕这幅画的故事和创作时代,还有更多的推断和猜想。
明代后期,来自福建的文人谢肇抨击了这种鉴赏观念,他在笔记《五杂俎》中说:“宦官妇女,每见人画,辄问甚么故事。谈者往往笑之。不知自唐以前,名画未有无故事者。盖有故事,便须立意结构,事事考订,人物衣冠制度、宫室规模,大略城郭山川、形势向背,皆不得草草下笔。”
他不仅扞卫了故实画在通俗文化中的地位——即便是受教育不多的宦官和女子都能加以欣赏,而且还指出了观看这类图画的基础,在于正确领会其中的故事内涵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今天的美术史家就在进行这样的工作。
责任编辑 / 刘睿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