披云似有凌云志
标签: 文化符号

凌霄
苕之华,芸其黄矣。心之忧矣,维其伤矣。
苕之华,其叶青青。知我如此,不如无生。
牂羊坟首,三星在罶。人可以食,鲜可以饱。
——《诗经·小雅·苕之华》
苕之华,芸其黄矣。心之忧矣,维其伤矣。
苕之华,其叶青青。知我如此,不如无生。
牂羊坟首,三星在罶。人可以食,鲜可以饱。
——《诗经·小雅·苕之华》
高花风堕 翠飐红轻
“年来渐识幽居味,思与高人对榻论。”官员和僧侣,两者看似没有交集。然而,他却是一个例外,他的佛学修养深厚,又与禅僧保持密切的交游,唱酬颇多。他便是宋代文学巨擘苏轼。
那是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,苏轼因为反对新法,自求外放,到杭州任通判。次年,苏轼在仁和县汤村镇开运河,一日即兴游览西湖,在僧舍壁间看见一首小诗,“问谁所作,或告以钱塘僧清顺者,即日求得之,一见甚喜。而顺之名出矣。”
清顺,字怡然,是北宋杭州祥符寺有名的诗僧,他写在僧舍上的诗是《题西湖僧舍壁》:“竹暗不通日,泉声落如雨。春风自有期,桃李乱深坞。”苏轼见了,极喜好,遂两人相见,即交游唱酬,互相往来。开篇所述的诗——《是日宿水陆寺,寄北山清顺僧二首》,就是当时所作。因僧舍墙壁之上的题诗,两人得以结识,实属缘分使然。
15年后,宋哲宗元佑四年(1089年),苏轼再度仕杭,出任杭州知州。在元佑五年(1090年)五月的一个午后,苏轼屏去随行骑从,只身拜访清顺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