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物捕鱼有高招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9期
“家家养乌鬼,顿顿食黄鱼”,出自唐代诗人杜甫《戏作俳谐体遣闷》的这句诗,写于定居四川之时,说的是当地人利用“乌鬼”捕鱼,从而顿顿可以吃到黄鱼的故事。乌鬼,就是鸬鹚,因为这种水鸟浑体通黑,所以四川人称之为乌鬼。人们为什么利用鸬鹚捕鱼呢?

《礼记·月令》曰:“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,鱼上冰,獭祭鱼,鸿雁来。”獭祭鱼,是说水獭将捕到的鱼一一排列,像祭品一般。图中,清水碧波内,渐渐浮出水獭的身影,一只鱼儿已然是它的口中之物了。水獭善捕鱼,早在唐代就有被人驯化捕鱼的记载。
供图/GETTYIMAGES
供图/GETTYIMAGES
漫长而古老的渔业历史中,富有智慧的先民开发出多样的工具和方法,以帮助自己捕鱼。鸬鹚,是一种大型的食鱼游禽,喙强而长,尖端呈锐钩,适于啄鱼。因而被人们驯化成捕鱼的帮手。因为善于捕鱼,它还有一个俗名叫“鱼鹰”。宋人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里描述了时人利用鸬鹚捕鱼的场景,临水而居的蜀人皆驯养有鸬鹚,先是用绳子扎住它们的脖子,使得被抓到的鱼不致于咽下去,然后当捉到鱼时,便倒提鸬鹚,把鱼倒出来。在古代,这种方法十分快捷,利用蓄养的鸬鹚,每天只需有一人外出打渔,便可满足一家人的生计。
渔民载鸬鹚于船筏之上,游行于山峦溪涧烟波之中,石岩之间的鱼类不易用网、钩捕捉,但对于鸬鹚,却全无障碍。
不过,鸬鹚并不是唯一一种被驯化用来捕鱼的动物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