钓:江海情怀一竿中
标签: 古代生活
“浪花有意千重雪,桃李无言一队春。一壶酒,一竿纶,世上如侬有几人?”寥寥数语之中,一位蓑衣芒鞋、提壶垂钓的世外高人形象,跃然纸上。竟让人怀疑,这究竟是不是那位文辞绮丽、感时伤怀的李后主的作品。

利用鱼钩钓鱼,是中国最为传统的捕鱼方式之一。从古至今,钓具并没有太多变化。图中漂于水面的钓浮,垂入海中的钓钩,蚯蚓做的钓饵,吸引着众多游鱼(供图/QUANJING)。
描写垂钓的诗,史上有无数,比如唐代张志和的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,柳宗元的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,明代杨慎的“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”,诗人传递的都是相似的情怀。这些垂纶钓客追求的,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。那么,垂钓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,使得无数人不仅心向往之,而且还竞相去身体力行呢?

图中钓客形象,来自于南宋画家马远所绘《寒江独钓图》。钓客手中是装有线轮的钓竿,也就是所谓“钓车”。
从鱼卡到鱼钩
在山顶洞人遗址内,考古学者们发现过一块被涂成红色且钻有小孔的草鱼上眶骨。可以想象,在数万年前,先民们捕捉来一条草鱼,饱餐一顿后又将遗留的鱼骨一一打磨,制作成饰物,穿戴在身上。也就是说,在距今大约3万年的时代,捕鱼已经是当时人擅长的工作了。
最初的捕鱼也许非常简单,不过是把水搅浑,用木棒或者鱼叉将游出水面来的鱼一举成擒。但这样的法子显然太过辛苦,缺少效率。想要事半功倍,总要动一番脑筋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