廷杖 打屁股的是非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8期 作者: 陈喆 

标签: 读史笔记   历史拾遗   

中国很早就有杖刑来打老百姓屁股,不过在朝堂上“杖刑”大臣,明朝是独一份儿。大名鼎鼎的“杖刑”,竟然未列入大明刑法,是皇帝为压制文官势力的发明创造。不过廷杖也由此衍生出了一些规矩,多了一点是非。

如果能穿越回过去,来到嘉靖三年(1524年)七月十五日的北京城,定能目睹这样一幕奇景。早朝结束后,群臣们没有散去,而是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。适才在朝堂上,皇帝的态度依然冥顽不化:亲爸爸兴献王朱佑杬的谥号必须是“皇考恭穆献皇帝”,决不能加“本生”二字。群臣们在朝堂上束手无策,散了朝,不甘心的他们就搞出了大新闻。吏部尚书何孟春鼓动大家:“宪宗皇帝时,百官为争论慈懿皇太后的葬礼,曾跪哭文华门,皇帝最后让了步。这是咱们大明朝的惯例啊。”前任首辅杨廷和的儿子,修撰杨慎继续煽风点火:“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,仗节死义,就在今日!”群臣听罢,情绪激昂,浩浩荡荡地在紫禁城左顺门前跪了一地。他们高呼太祖高皇帝、孝宗皇帝的名号,要求皇帝收回成命。

敢与皇帝争意气:有明一代,官员们勇于谏言,善于廷争,表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。左页图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匹图书馆所藏的绢本画,描画了明代永乐时期官员形象,威风凛凛。有明一代,文官的士大夫意识空前膨胀,不可避免地与皇权发生激烈的冲突。供图/FOTOE

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:明武宗朱厚照无子。他去世后,武宗叔父、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被立为帝,即嘉靖帝。在礼官商议兴献王主祀称号时,新旧大臣起了争议。杨廷和等旧阁大臣认为,依礼制,皇帝应该以孝宗皇帝为皇考,而他亲生的父亲兴献王只能当“皇叔父母”。嘉靖皇帝十分不满,执意要追认兴献王为皇帝。皇帝和群臣扯皮3年多,史称大礼仪之争。而今,到了摊牌的时刻。

群臣在门外下跪,罢朝后斋居文华殿的嘉靖皇帝心情很烦躁。他派出太监传谕:尔等散去吧,不要胡闹!但是,群臣们一直跪到中午,依然伏地不起。嘉靖皇帝的耐心,快消磨殆尽了。左顺门第二次打开,冲出了一队锦衣卫。聚合群臣闹事的翰林学士秦金、赵鉴、丰熙等八人,被投进了诏狱。《明史》记载,杨慎等人见状,就“撼门大哭”,一时“声震阙廷”。

可汗的威权:虽说“廷杖”的始作俑者是明太祖朱元璋,但是用杖刑责罚大臣,其来有自。图为一副元代的施刑图,图中坐着的人物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,史载他熟悉法令,执法严峻。在他的监督下,一位大臣被蒙上双眼,接受笞打。元代崇尚严刑峻法,这深深影响了朱元璋的治国理念。
供图/FOTOE

皇帝终于怒了。他颁布旨令,将五品以下的官员134人扒了裤子打屁股。棍棒无情,17位官员被打死,沸沸扬扬的“大礼仪”之争,以皇帝的胜利而结束。

责任编辑 / 杜聪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