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餐“真国色”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7期 作者: 韩韬 

标签:

三十来岁的人中,少有认同中餐还有摆盘之说的,这也寻常。前阵子,微博上盛传过一组和这一年纪差不多的中国美食照片,拍摄者是德国的沃尔夫·莱因哈特,照片摘自他的游记《中国的食物》,发表于1985年。一系列引起轰动的照片,让我们发现——原来中餐摆出来、曾经如此好看,意境非凡。

一盘子豆沙糯米甜点,倒像一棵栩栩如生的桃树,有着遒劲的树干,新鲜的桃叶,蜜桃们也水灵灵的,十分喜人。西餐厨师一直被誉为“食物艺术家”,看了这盘惟妙惟肖的中国点心,才知道中餐入盘更惊艳。

山东有道名菜“棒子鱼”,顾名思义,就是做成棒子模样的鱼。北方管玉米叫“棒子”,知道了这个名词的来历,“棒子鱼”就好理解了。菜的原料要用够大的黄鱼,去头、去尾、去骨,得到一片肉,肉面切上菱形花刀,拍一层淀粉之后再裹浆去炸。鱼肉受了油的热力一炙,就向皮面卷去,成了玉米粒的纹理。摆在盘中,鱼尾那一端细、鱼头那一端粗,再浇上甜汁,俨然就是两根金黄的玉米棒子。滋味也很好,甜口的,和嫩玉米很搭调。

这道菜,让人想起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的私房菜——人参笋:“制细笋如人参形,微加蜜水。扬州人重之,故价颇贵。”为何贵?袁枚没有明言,但人参两个字毕竟吸引眼球,让人深信,此菜之“形胜”,占了先机。

责任编辑 / 刘睿  图片编辑 / 吴西羽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