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写的千古难题

扁舟上的羁旅
时在北宋晚期,书法家黄庭坚已步入人生的暮年阶段,卷进政治党争的他被赶出京城,一贬再贬。绍圣元年十二月(1095年2月),责授涪州别驾、黔州安置,两年后,又移往戎州安置。
宋代的戎州,治所位于僰(bó)道县,即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。金沙江和岷江于此汇合。一日,黄庭坚泛舟江上,徜徉于安然景色之中,不禁又思索起困扰他已久的书法难题。虽然,在这之前的元佑年间(1086~1094年),黄庭坚的书法就已经风靡天下,尤其是那伸展不羁的捺脚,被时人称为“元佑脚”。但在书法家自己看来,这还远远不够,笔画间的那股“痴钝”之意,凝于眉头,郁于心头。如何将其抹去而更为浑然自成?这是黄庭坚冥思已久的问题。
所谓失之东隅、收之桑榆,仕途上的不得意却令黄庭坚得以于贬谪途中的山水之间尽情思索。于是某个闲暇之日,黄庭坚出现在了僰道江上的一叶扁舟内。他斜斜靠在船中,以指为笔,以空气为媒,模拟着笔势的运行。正苦思中,却见船工那荡桨的动作,一推一挽之间协调自然、天然成趣,——这岂非正与书法笔势隐隐暗合?!刹那,如武陵人入桃花源,豁然开朗。在《山谷题跋》卷九《跋唐道人编余草稿》中,黄庭坚自谓:“于僰道舟中,观长年荡桨,群丁拨棹,乃觉少进,意之所到,辄得用笔。”长年,就是当地人对船工的称谓。
于江上扁舟悟“道”并不是黄庭坚的专利,同时代的苏轼泛舟游赤壁而作《赤壁赋》,早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。说来也巧,二人关系匪浅,既在书法史上并列“苏黄米蔡”宋四家,又在文学史上号称“苏黄”,而黄又是苏门四学士之一……两人相交甚笃,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“好基友”。好基友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?互黑。宋人曾敏行所着的《独醒杂志》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趣事。一次,苏轼说,鲁直(黄庭坚的字)你的字虽然清劲,但笔势有时太瘦,好似“树梢挂蛇”。黄庭坚则反唇相讥道,您的字我固然不敢轻易评论,但偶尔觉得有些褊浅,颇像“石压蛤蟆”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