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历史·格物:唐代的花瓷腰鼓
标签: 发明与技术
说起腰鼓,相信很多人会首先想到陕北。漫天黄土中鼓声震天,配合着舞动的身姿和响亮的呐喊,充满了豪迈的力量感。其实,历史上的腰鼓并不是这么使用的,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鲁山窑花瓷腰鼓就是证明。
首先来认识下这件文物。它两头粗中间细,身长58.9cm,鼓径22.2cm,两端是空鼓腔。鼓身凸起七道弦纹。通体施黑釉,上面点缀着几十块蓝白色斑块。乍一看,和朝鲜族歌舞表演时用到的长鼓颇有几分相似。
鼓作为打击乐器,在中国起源甚早。3000年前的周代,各式鼓的种类就已经达到30多种。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,胡乐传至中原,腰鼓即是其一。而那些来自西域诸国的乐舞更是在隋唐两朝风靡一时,如疏勒伎、龟兹伎、高昌伎等都用到了腰鼓。
已知材料表明,魏晋时期,腰鼓多被放置在长案上演奏。唐代乐伎席地而坐,腰鼓于是就放在身前的架子上,或是放在腿上,当然也有人直接挂在胸前敲击。像这样体型较大的腰鼓,推测应是放在地上使用的。至于演奏方法,敦煌壁画保存了清晰的图像资料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:一是用木杖击打两头鼓面;一是直接用手拍;还有一种是一头用木杖敲击,一头用手拍击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