莲花·红碧相杂敷清流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6期 作者: 王晓申 

标签: 文化符号   

绣娘将它绣在荷包上,莲开并蒂,好事成双。画瓷人将它绘在瓷器上,缠枝莲缠绵不断,生生不息。它离我们这么近,可入药,亦可入馔。可似乎又那么远,咏莲的诗句俯仰皆是,让人不敢亵玩。
莲花
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。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——《诗经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

那是初夏的傍晚,熏风如轻纱抚过芸娘天真烂漫的心。她找来透气的纱囊盛裹茶叶,然后放入莲花的花蕾中。一番小心侍弄后,轻舒一口气,浅笑着端详。芙蓉人面,两两难辨。

这一幕,深深地印入她的丈夫沈复的脑海里,追忆往事时,他满含爱意的提笔写道,“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,置花心,明早取出,烹天泉水泡之,香韵尤绝。”

这是《浮生六记·闲情记趣》中所记录的芸娘制作莲花茶的过程,花蕾中的茶叶得一夜的花露熏染,再以山泉水冲泡,清香四溢,味道尤绝。也难怪她“布衣菜饭,可乐终身”,原是尘世浮生里苦中作乐的细微趣事,却借着一盏莲花茶的馨香显得别有情致。

制茶方法细腻繁琐之余,也足见莲花深得文人的偏好雅爱。追本溯源,现存文学作品中“莲”的意象,源自民间,始见于《诗经》。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。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”《山有扶苏》是《郑风》的第十首,描写了一位情窦已开的女子在山清水秀的野外与恋人约会,姑娘嘴上戏谑俏骂着姗姗来迟的恋人,心中却满是欣悦欢喜的小儿女情态。“诗非兴会不能作,或因物以起兴。”或许正是这洼地泥沼里红碧相杂、摇曳多姿的莲花,在向我们悄然传递着那远在3000年前的欢喜之情吧。

责任编辑 / 黄鑫  图片编辑 / 余荣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