链接·古代盥洗礼仪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6期 作者: 格利高里 

标签: 古代生活   

孔子有云,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。“礼”,规范着卿大夫的日常起居,一言一行;就连洗手,都有一套礼仪作为仪轨。

古人称“洗手”为“盥”(音:惯)。这个今人看起来很陌生的字,在殷墟的龟甲上就出现了。“盥”在甲骨文中写作,上半部分的是手的象形;而下面的,是一个盛水的盆。两相结合成“盥”,就是在盆里洗手。待“盥”字浇铸于青铜,成了金文的时,又有新的发展。上面的,变成了两只手;盛装在盆里的水滴,变成了,象征从上倒下的水流。在水流下,是盛水的(皿)。

齐侯匜·西周晚期

由金文字形,可见古人的盥洗器主要为两件,且配套使用。一件是“匜”(音:仪),用来自上而下倒水;另一件是“盘”,用来承接洒下来的水。当时的“盘”,只用来盛装流水,人们并不直接在盘中洗手,使用方式与今天的洗脸盆不同。

虢季子白盘·西周宣王十二年(前816年)

由“匜”、“盘”,古人衍生出一套繁复的洗手礼。《周礼·春官·郁人》载,“凡匜事沃盥”。“奉匜沃盥”,是手持匜、盘侍候的意思。那时祭祀和宴饮,都有专人负责奉匜托盘。《周礼》记载,诸侯举行祭祀仪式时,小臣要在一旁奉匜洗手。
而一般人家接待贵客,则由主人为客人浇水、接水。《礼记》记载,贵客光临,主人家的父亲要为客人执匜浇水,儿子则在一旁捧盘接水。洗手完毕,主人还得双手递上一条擦手巾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