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洗涮涮话肥皂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6期 作者: 豆子 

标签: 古代生活   

夏天来了,洗澡冲凉实为一大乐事。想要洗得干净,沐浴品必不可少。从淘米水、草木灰到天然的皂角,乃至今天的肥皂,古人沐浴品不断更新换代,但洗香香的心情却是相同的。
沐浴之佳品
炎热的午后,冲一个凉,再用清爽的肥皂去污除垢,那份清爽的感觉甭提有多美了。供图/GettyImages
图为清末上海,小贩沿街叫卖洋皂。进入近代,西方的“洋皂”代替传统皂占领了中国人的生活,也造成了我们对往昔的遗忘。供图/Fotoe

南宋人孟珙在《蒙鞑备录》一书中,记述了蒙古人的风俗。孟珙说,蒙古人多不洗手,他们喜食肥甘肉类。用手拿了鱼肉,手上必然沾满油腻。这个时候,就把手往衣服上这么一擦,就算完事儿。从这段记述可知,蒙古人要么不爱洗手,要么是没有肥皂洗手,情形与中原人全然不同。

皇家皂盒
在明代,肥皂就成了普遍使用的清洁品,图为在定陵出土的金、银皂盒。银皂盒中心设一个横隔,平时将肥皂收贮在小盒隔里,盖上盒盖,避免落尘。而金皂盒的底面有孔眼,肥皂水会从孔眼中流下,保持肥皂的干爽。皂盒设计在明代就已定型。供图/定陵博物馆

就地取材:淘米水和草木灰

很久以前,中国就有专门洗漱用的工具。“盥”这个字,就有洗手之意。盆中盛水,比喻洗手的器皿,十分贴切形象。除了盆,西周时的盥器还有浇水的匜,作为“沃盥之礼”的礼器,出现在典礼之上。西周贵族用“匜”浇水,还在“匜”上刻写下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爱恨情仇。河南永城,就曾出土一件制作精美的青铜匜,上刻17字铭文,讲述了一桩夺妻往事。

西周时中原地区有宋、郑两个诸侯国,原本相安无事,后来却刀兵相见,打了几十年。宋国连连失利,国势衰弱,不得已向郑国求和,向郑庄公献上王室美女,缔结政治联姻。哪知在签约之日,郑庄公看上了宋殇公的夫人孟姬,非她不娶。郑庄公公然夺妻,宋殇公只好忍下一口气,将妻子送给了敌人。哪知孟姬悲伤过度,不久就去世了。临死前,她要求回宋国。悲伤的郑庄公和宋殇公,就铸造了这件青铜匜,内刻铭文的大致意思是:郑庄公为宋国孟姬制作陪葬礼器,祝愿她们家族的后代永远享用。

洗手、洗脸,在周代已成为最基本的卫生准则,在《管子·弟子职》中就有这么一条:“少者之事,夜寐蚤作。既拚盥漱,执事有恪。”根据唐人尹知章的注:“扫席前曰拚。盥,洁手;漱,涤口。”也就是说,子弟的本分是,晚睡早起打扫卫生,洗手、漱口,做事恭谨。

责任编辑 / 杜聪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