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之奇|浙江·飞英塔,塔中有塔的传奇
标签: 文化遗产
佛祖显灵还是假托神迹?
这场暴雨来的格外迅疾,起初只是风起柳弯,不多时,万顷的云涛便压降下来,沉沉地夺走了星月的光。不出一盏茶的功夫,半空中电行如狂,照亮了整个黑夜,刹那间,大雨似飞镞一般重重砸落。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,只见一座宝塔火光冲天,久燃不止。

飞英塔以塔内套塔的特殊结构着称于世。内塔石质,外塔为砖木混合结构。南宋年间,塔身在雷击中被焚毁,内外塔相继得到重建,并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。古建修复专家在维修时发现,外塔塔壁全部用大号青砖实砌,每隔数米就有一道内外相连的“木龙骨”,作用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圈梁类似。这种处理手法十分高明,外塔历经千年却无明显的倾斜和不均衡沉降,足以证明宋代砖木结构建筑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。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陈颖立
这一年是南宋绍兴庚午年(1150年),湖州飞英塔突遇雷火,对于这场劫难,史料中并无太多记载,只在刊行于嘉泰年间(1201-1204年)的《嘉泰吴兴志》里,留下了“雷震成烬”四个字。事后,湖州百姓纷纷向知州事常同请愿,要求重修此塔,甚至甘愿为此自掏腰包。

今人不明就里,大概很难理解一场天灾过后,全城百姓慷慨捐塔的动机。说起来,这飞英塔的确非同寻常。《嘉泰吴兴志》关于它的记述始自大唐咸通年间(860-874年)。相传,一位叫云皎的湖州和尚游历至长安,得到僧伽大师(又名泗州大圣菩萨)所授“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”。这僧伽来头不小,据说本是西域人,因在中宗皇帝面前成功求雨而声名大噪。大诗人李白还特意写过一首《僧伽歌》,赞誉他的生平与神迹。籍籍无名的云皎因缘际会,竟从僧伽大师处求得佛家圣物,感激之余,决心回湖州上乘寺建一座石塔以藏之。工程从唐中和四年(884年)一直持续到乾宁元年(894年)。塔成之日,云皎依照传统,以寺院名,为佛塔定名为上乘寺舍利石塔,舍利就藏于地宫之中。
有了舍利,石塔就有了神力。北宋开宝年间(968-976年),风闻“有神光见于绝顶”,举城震惊。人们奔走相告,对塔顶神光满是敬畏,认为这既是佛祖显灵,又是祥瑞的象征,故而决定在石塔之外再建一座木塔,将神光罩于其内,确保神力永不消逝。随后,又依据“舍利飞轮,英光普照”的经义,称舍利石塔为“飞英塔”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