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莫尔布龙修道院:幽闭苦修的精神乐土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6期 作者: 周剑生 

标签: 德国   遗产风景   

这是中世纪西妥会修道士们潜心苦修的场所——德国莫尔布龙修道院。其主体建筑由教堂和带回廊结构的附属设施组成,包括厨房、餐厅、储藏室、水井房等,庭院中还设有马厩、磨坊、谷仓和面包房。八百多年前,修道士们用萨尔察赫山谷附近出产的红色砂岩,筑起了这片远离人世的精神乐土,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幽闭生活。

摆脱世俗的缠累,到僻静之地静默、祈祷、阅读、垦荒,天主教隐修会西妥会推行的这种苦修制度,决定了其修道院的选址必然远离喧嚣的城市。德国的莫尔布龙修道院,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西妥会修道院,它所处的位置,是德国西南部巴登-符腾堡州丛林密布的萨尔察赫山谷。那里水源充沛、气候温和。12世纪中期,几个西妥会修道士来到此地,希望能找到建造修道院的最佳地点。据说选址的过程颇有戏剧性:他们把钱袋放在一头骡子的背上,骡子吃了一鞭,毫无目的地往前走,最后在一眼山泉旁停了下来,修士们认为这是神的旨意,于是就在那里建起了教堂,开始了离群索居的隐修生活。

在人迹罕至的丛林中维持苦修,生活必需品势必要自给自足。从修渠灌溉,到畜牧饲养,以修道院为中心,一个小型的生产基地逐渐发展起来,渔业、农业、畜牧业、农副产品加工一应俱全。当产品越来越丰富时,盗贼的光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于是,1360年,修道院外围又建起了一道850米长的防护围墙。

目前我们看到的莫尔布龙修道院,是一座融合了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,它的修建过程前后持续了数百年:教堂的门廊、诵经室、晨祷室、餐厅等建于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中期,修士会大厅则建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。1504年后,增建面包房、厨房、铁器作坊、酒窑和葡萄榨汁场等设施。到了1588年,时任修道院院长的路德维希·冯·符腾堡公爵又把一处建筑改为马厩。

据考证,莫尔布龙修道院的建设工程接近尾声时,有一位在法国受训并具有早期哥特式建筑经历的匠人参与进来,使修道院的建筑形式,在罗马式的基础上,融合了哥特式的元素。图中是罗马式拱廊、哥特式屋顶的修道院教堂。
修道院的塔状水井,它与当时的修士餐厅相对,修士们在用餐之前要在水井边举行洗手仪式。
图为修道院教堂南门的细部装饰。这扇用冷杉制作的木门,是德国现存最古老的门,它建造于1178年。门上原来有用羊皮纸制成的手绘红色图案的涂层。

在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,莫尔布龙修道院成立了新教神学院。历届学生中不乏声名显赫者,比如天文学家开普勒、哲学家荷尔德林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。不过,西妥会主张生活严肃,平时禁止交谈,神学院的生活似乎也延续了这种清苦压抑的气氛,并非任何人都乐在其中。据说黑塞在那里患上了抑郁症,甚至企图自杀,半年后就逃跑了。

责任编辑 / 余荣培  图片编辑 / 郭婷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