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魏青铜鐎斗:北人也食“粥茶”?
标签: 发明与技术
在国家博物馆“古代中国基本陈列”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展区内,一件“北魏青铜鐎斗”时常被人忽视,但不论从其用途,还是出土位置等信息来看,都值得我们去关注。
这件青铜鐎斗是1955年在内蒙古土默特旗的美岱村出土的。器身主体由三部分组成:一是口沿外侈的青铜盆,二是三条微微向外撇的支腿,三是弯曲纤细的手柄和顶端一只嘴巴张开的兽首。整个造型看上去既厚重,又纤柔。

鐎斗是一种温器,可以加热东西。有关它的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,清人端方在《陶斋吉金录》中着录了一件汉代鐎斗,上有铭文:“建始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鐎斗重二斤九两容一斗”。“中尚方”是汉代宫廷掌管制造器物的机构。
司马迁认为,鐎斗多用在行军打仗时,白天拿来做饭,晚上敲击示警。这种说法被后人传袭,但也有很多学者持怀疑态度,因为从考古发掘来看,鐎斗一般是和墓葬主人生前使用的铜碗、铜盘等日常生活用具同时出土,有些大贵族墓随葬的鐎斗非常精致华贵,和军队生活的联系并不大,所以,它应当是汉至魏晋时期的一件日常生活用具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