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臣《流民图》:耐人寻味的市井奇观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5期 作者: 黄小峰 

标签: 读画笔记   

1516年盛夏的一天,苏州画家周臣在家中闲坐,他记起在街市上看到的人物景象,突发奇想画了出来,就此汇集成一套册页。

周臣本人或许并不着名,他的两个学生却大大有名,一个唐寅,另一个仇英。这样一位画家,自有许多独特之处。作为“职业画家”,他从不仅仅为自己的记忆与兴趣作画,也从不在画上写复杂的题记,册页中长达45个字的题记耐人寻味:“正德丙子秋七月,闲窗无事,偶记素见市道丐者往往态度,乘笔砚之便,率尔图写,虽无足观,亦可以助警励世俗云。”

这些市道丐者,虽鄙陋,却并不丑陋。怎样看待它呢?周臣既没有给休闲消暑时的率意小品命名,也并没有指出画的含义,就此为后人设下了一个历经500年的谜团。

乞儿          

作为一套册页,周臣的画作推测应有至少30个人物,可惜在一段坎坷流亡中残缺了。清代中期,此画被改装成长卷,清末又被拆分成至少两卷,散于海外。如今,存世的两卷分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和檀香山艺术学院美术馆。再看画作,上下卷仅各有12个人物。周臣没有为画作设名,但在它诞生数十年后,便却得到一个名字——《乞儿图》。这出自一位晚辈文人张凤翼(1527-1613年)的画后题跋。张在题跋中还解释:画笔下流离失所的乞丐与残疾人,乃是继承北宋郑侠《流民图》的政治讽喻。郑侠的画隐喻皇帝听信王安石变法后的景象,而周臣的画隐喻的是正德年间宦官刘瑾、钱宁、江彬等混乱朝政造成的民生凋敝的惨景。后来,张凤翼将这则题跋收入其文集,并将此画命名为《乞儿》。

责任编辑 / 刘睿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