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作霖的金融保卫战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5期 作者: 赵恺 

标签: 风云人物   

张作霖曾经说:“我没有别的能耐,但替国家守护这点土地,还敢自信。”从1916年到1926年,金融危机三次席卷东北,只上过三个月私塾的他,在应对一系列棘手的经济问题与由此引发的政治风暴时,表现得一度可圈可点。然而,逐鹿中原的野心,却最终让他守护东北、守护家国的自信,变成了一纸空谈。
1916年4月,张作霖就任盛武将军兼巡按使,督理奉天军务。6月,段祺瑞政府改“将军”为“督军”,“巡按使”为“省长”,张大帅于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(见右图,供图/FOTOE)。此时的东三省,因日本人蓄意挤兑而遭遇大规模金融危机,纸币贬值,物价飞涨。张作霖这个不通文墨的封疆大吏,经历了上任以来的第一场严峻考验。
奉天发行的两种纸币的样票。

1916年,四十岁的张作霖名利双收:袁世凯为了实现称帝夙愿,对他百般拉拢。张作霖趁机借南下对抗护国军的名义,成功地从北京政府手中骗来大笔饷银和军械。而不等到大军开拔,袁大总统便在全国的反对声浪中一命呜呼了。紧接着,执掌东三省的奉天将军段芝贵,也因此受牵连,由从龙重臣变成了帝制祸首,仓皇逃回关内。张作霖遂于四月底接任奉天盛武将军兼巡按使一职,成为这片黑土地的最高主宰。

然而,迎接他的,也不都是升官发财的大喜事。整个东三省正陷入挤兑风潮的泥淖中,岌岌可危,奉天各大银行疲于应对,每天向外兑付现金多达几十万元。据这年1月4日的《中国银行报》报道,仅前一天就兑现二百万。连张作霖的私人钱号庆畲祥都被逼得破产关张。偌大一个东北,是谁敢堂而皇之地跟他唱对台戏?

主事者叫刘鸣岐,原兴业银行副经理。经查明,刘某不仅盗用庆畲祥钱号的库款,还恶意掀起挤兑风波,单他一人就从中获利十余万元。11月10日,押解刘鸣岐等五名死囚的车队,通过沈阳闹市区,前往大西边门刑场执行枪决。这几人害得百姓手里的钞票一夜间贬值数十倍,形如废纸,当然该杀。可话说回来,时局动荡,但凡有一点办法,谁不为自己打算?这些人无非是低买高卖,充其量不过是内部交易,罪不至死。更何况背后的始作俑者另有其人。

图中是位于沈阳的大帅府的标志性建筑,外观仿罗马式建造,因以青砖为主材,故称大青楼。该楼始建于1918年,此前一年,奉天财政厅长王永江开始着手整顿金融,一系列财政改革卓有成效。到了1922年,经济危机阴云散去,大青楼也顺利完工。站在37米高的楼顶,可以鸟瞰整个沈阳。而它的主人张作霖,此时亦将整个东三省收入囊中,可谓春风得意。

忍气吞声

事实上,危机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。甲午战争后,日本和沙俄大举深入东北内陆,形成了以旅顺为中心的“日元区”和以哈尔滨为中心的“卢布区”,二者分庭抗礼。外国纸币在东北畅通无阻,成为列强掠夺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急先锋。眼见于此,清末主政东北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,着意整顿财政,力主成立财政局,铸造银元,创办东三省银号,发行统称“奉票”的各类纸币,试图以金融手段扞卫国家主权。

责任编辑 / 郭婷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