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人茶事:盛世之清尚
标签: 古代生活

宋代文人的聚会,往往以品茶的方式进行。而精妙雅致的细节,就在宋画上流传至今。右图为宋徽宗所绘的《文会图》,文人们齐聚一堂,环桌而坐,啜茶品茗。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有茶相伴,有同道相谈,这份悠闲也是醉人。供图/台北故宫博物院
建隆元年(960年)二月,“黄袍加身”、当上皇帝没多久的赵匡胤召见宰相范质议政。宰相作为百官之首,皇帝为表示尊崇优礼,召见时应当设座赐茶,与之“坐而论道”。范质行礼完毕刚坐下,就听赵匡胤说:“朕最近有些眼花,看不清楚东西,烦请将札子拿到朕面前吧。”范质走上前递札子。这时,赵匡胤向身边的内侍使了一个眼色,趁着范质起身的空当,内侍就把范质的座位和赐茶给撤了。范质回身欲坐,发现座位赐茶都没了,只好站着答话。从此,宰相议政时无座。宋太祖“废座撤茶”,于悄无声息中,抬高了皇权。而茶在宋时的影响力,也达到顶峰,臻于化境。
金可有,赐茶不可得
宋太祖废座撤茶,只是就前殿奏对而言。前殿奏对已罢,到了后殿,大臣们还是能享受到设座赐茶之礼。宋人蔡绦所着的《铁围山丛谈》记述,“国朝仪制:天子御前殿,则群臣皆立奏事,虽丞相亦然。后殿曰延和、曰迩英二小殿,乃有赐坐仪,既坐则宣茶,又赐汤,此客礼也。”都有哪些臣子,有资格被延请到延和、迩英二小殿,让皇帝以客待之呢?《铁围山丛谈》继续写到,皇帝每次新任命丞相时,在聚合百官宣布消息后,新任的丞相必须到延和殿拜谢圣恩,这时方可享受赐坐茶汤之礼;而只有皇帝的讲筵官,每逢春秋时节在迩英殿觐见皇帝,享受“客礼”;其余官员,无论前殿奏对还是后殿觐见,都要站着回话。一站一坐之间,皇权便与臣下拉开了距离。
不过也有例外,臣下既非丞相又不是经筵官,却领受了皇帝的“客礼”。宋王巩创作的中国史类书籍《甲申闻见二录补遗》记录了一桩轶事:张方平觐见时,宋神宗念他劳苦功高,特意在崇政殿接见他,并赐坐啜茶。前殿站立奏事是国朝仪制,神宗皇帝却以一己之私破了常规。说到底,规制不过体现了帝王意志罢了。
皇帝用“设坐赐茶”彰显皇权威严,也用“赐茶”之礼来施恩臣下。史载,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宋太宗下诏令,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,在凤凰山设漕司行衙,置北苑御焙,派人专门承担督造御茶的工作。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,又称龙凤茶、龙团凤饼、建溪官茶等,专供宫廷享用,诗人陆游对建溪官茶有很高的评价,说“建溪官茶天下绝”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