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宿:妖怪,往哪里去!
标签: 文化符号

脍炙人口的《西游记》,讲了个妖怪为仙界人间收服,为其所用的故事。图为电影《三打白骨精》里的场景,沙僧挥舞起禅杖与白骨精战斗,搅起惊涛骇浪。白骨精是妖,沙僧也是妖,但沙僧因原是天界人,故有善终。供图/CFP
相传,黄帝巡狩海滨时遇到通晓鬼神万物之事的神兽白泽,遂命其描写图画了一《白泽精怪图》。据说,这图囊括了“自古及今,精气为物、游魂为变”的妖怪,共计11520种。然后,黄帝将其昭告天下,以做辟邪之用。
《白泽精怪图》集妖怪之大全,既有一众妖怪的形状,又有其害人习性的描述。最重要的是,还告诉人们对付妖怪的法门。比如有种叫“老鸡”的妖怪,会在半夜呼喊家中长妇的名字,被呼喊者若无防备就会丧命。若提前以马粪涂在大门上,可保安然无恙。而那号称“厕之精”的妖怪,名叫“依倚”。解手者如果在茅房看见一个穿青衣持白杖的人,那恭喜你碰见依倚了。此时大呼其名,厕之精即自灭,若不知道它的名字,那上趟厕所就要付出生命代价。
这样的防妖宝典,理应人手一本。但问题是,《白泽图》原本早已散佚,今人能见到的最早版本,是在敦煌石窟发现的《白泽精怪图》,大约成书于隋唐时期。书中仅漫漶不全地记载了199种精怪反常之事,相比黄帝时代的原本,数量不及一个零头。这事细思极恐,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妖怪,在几千年的漫漫时光中,究竟去了哪里?是被消灭掉,还是羽化成仙,抑或散落人间,一如既往地行作祟之事?
修行路上的药渣
俗话说“物之反常者即为妖”,对于无法理解的现象,人类天生有恐惧和排斥心理,习惯性地将其归到妖怪一类中。古早的记录中往往只是说妖怪对人不利,至于妖怪为什么要祸害人,没有答案。《太平广记》里一个故事挺吓人。冀州刺史的儿子路遇美女,两情相悦,很快成亲。刺史夫妇思念儿子,去新人家探望,却发现一头硕大的白狼从屋里窜出,儿子已经被啃食得所剩无几。原来美女是头狼变的,即便成了精,仍然保留着吃人的天性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