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能降妖也能变妖的镜子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4期 作者: 乔博然 

标签: 文化符号   

凤仙的“魔镜”
《聊斋志异》有一则故事《凤仙》,说是家境中下的读书人刘赤水,与名叫水仙的狐狸精相互爱慕。然而刘赤水在去狐狸精的家宴中,因贫穷被老翁看不起。水仙很是气愤,便鼓励刘赤水用功读书,考取功名。为了怕他耽于玩乐,就与他暂时不再相见,但给了他一面镜子,从镜中能够看到水仙。只要他用功读书,既能看到水仙美丽的面庞,若是荒废学业,就只能看到水仙的背影了。就这样,在这面“魔镜”的激励下,刘赤水终于在两年后考中了举人,又过两年考中进士。镜中的颜如玉,带着他求得了俗世的“黄金屋”。供图/中国国家博物馆

唐太宗云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

镜子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但对古人而言,既然镜子可以洞察万物,如实地照出人们的姿态。那么古人认为面对妖怪,也可以照出妖怪的原形,这就是为什么会有“照妖镜”的原因。在隋唐时就有了有关“照妖镜”的故事。

隋代的御史王度自称得到了黄帝铸造的十五面镜子中的第八面。这面镜子一旦照到那些化为人形的妖怪,不但能强迫其变为原形,而且还能把妖怪活活照死。王度和他的弟弟王绩,凭借它除掉了不少成精作乱的妖怪。非但如此,这面镜子还可以治疗疫病,驱散野兽,甚至可以分开潮水,简直能媲美以色列人渡过红海的神迹。等到了后世的明清神魔小说中,需要辨别妖怪时,总会有“照妖镜”出场。而妖怪一旦被“照妖镜”照出本相,一般也就意味着它命不久矣。

也有的人认为镜子并不是倒映出我们的世界,而是镜中有着另一个世界。李白在《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》中写有一句:“会稽风月好,却绕剡溪回。云山海上出,人物镜中来。”曹雪芹多半是从这句诗中得到灵感,给书中那面一面照佳人一面照骷髅的镜子起名为“风月宝鉴”。这面“风月宝鉴”的正面,即是会将人带入镜中世界风月一番,但正面照多了对身体不太好。

责任编辑 / 黄鑫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