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游记:妖怪的“演化史”
标签: 文化符号
说“妖怪”以前,我们先来唠叨几句题外话。
《西游记》的作者,可不一定是那个叫“吴承恩”的明代书生。书上之所以这么印,只是权宜而已。怪只怪如今流行的《西游记》——严格来说,应该叫“百回本”《西游记》,连作者姓甚名谁都语焉不详,它究竟出自何人之笔,学界至今没有定论。
与现代小说完全不同的是,明代的通俗小说,往往源于话本、口头传说和戏剧。从开始流传,到写定成书,经历了漫长的时间。就好比一块石头,你凿一锤我劈一斧,慢慢成了雕像,并非一次冲压成型,也很难说谁才是主要作者。《西游记》正是这样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。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题材,并定名为《西游记》的书,其实早在元代就出现了,此后不停地演化、增删。我们今天看到的《西游记》,最早的版本是明中晚期的世德堂本。但是,在明初期的《永乐大典》里,就已经收录了当时流行的《西游记》的一段“梦斩泾河龙”,内容和今天“百回本”《西游记》差别不大。
一言以概之,从宋到明,有无数个民间作家共同完成了《西游记》的创作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