猿精猴妖:孙悟空的不堪往世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4期
标签: 文化符号

狨,亦猿类,南诏产之。长尾是金色,俗名金线狨即金丝猴。它们很爱惜自己的尾巴。宋人江少虞称:“人以药矢射杀之,取其尾,为卧襦鞍被坐毯之用。”也就是“狨座”——一种用狨毛皮缝制的座襦。宋时三品以上官员用狨座,都是以狨的脊背皮毛制成,朱彧在《萍洲可谈》记载:“数十片成一座,价直钱百千。”可见其珍贵,然而数十只狨方能制一狨座,也足见残忍。也无怪王仁裕在《狨》一文中描述捕杀狨的场面时感叹:“若使仁人观之,则不忍寝其皮,食其肉。”供图/故宫博物院
猿猴是水怪?
追溯猿猴妖怪的源头,便不能不提到记载妖怪最古老的文献《山海经》。
在《山海经》的神话系统中,有一支禺氏家族世世代代充当着海神:“黄帝生禺虢,禺虢生禺京,禺京处北海,禺虢处东海,是为海神。”《列子》中有一个着名的神话:巨鳌载负着海中的五座神山,由于缺乏喂养被巨人钓走,导致两座神山流入西极,群仙流离失所。而派出巨鳌充当搬运工的,正是海神禺京,也被称为禺强。
被《山海经》所记载的四海之神和四风之神,有个相貌标配:人面、鸟身、耳朵上挂两蛇、脚踩两蛇。但是晋代的大学问家郭璞在做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禺似猕猴而大,赤目长尾。”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也说:“禺,母猴属。”可见禺虢、禺京(禺强)这些海神,为猴子的形态。
水神为什么会有猴子的基因?虽然不明白先民思路,但让猴子充当水神或水怪,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仅在《山海经》中就有不少类似的记载。比如,《南山经》中的长右之山,有种怪兽名曰长右,这个长右“长得像猴子,四只耳朵,一出现所在的郡县就会发大水”;《西山经》的崇吾之山,有种怪兽名叫举父,“长得像猴子,手臂有花纹,一出现天下就要发洪水”;《东山经》的犲山有种怪兽,“长得像夸父(即举父),体毛像野猪,一出现天下就要发洪水”。
责任编辑 / 吴西羽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