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历史·细节:迟缓的刺客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3期 作者: 岳鹏星 

标签: 风云人物   

1926年,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,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,以一个倾向苏联的左派革命者的面目出现,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。北伐军由粤入湘,一路势如破竹,这令素有“反共先锋”之称的青年党感到不妙,全国都有“赤化”的危险。为了挽救青年党所依附的军阀孙传芳的颓势,并阻碍北伐军和中共的进展,青年党党魁曾琦决定采取非常手段——刺杀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。

曾琦与党内的骨干成员段震寰商量,段震寰同意曾琦的主张,并主动提出担任行刺者。当孙传芳知道曾琦的“刺蒋”计划之后,当即给予枪支和活动费用用于“刺蒋”。然而,就在“刺蒋”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的时候,曾琦却突然改变了计划,决定由“刺蒋”转而“联蒋”。

原来,青年党人的动作太慢。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,革命军的势力逐渐壮大。但北伐军内部的不和谐也有所表露。蒋介石对于“过激”的工农运动逐渐不满,慢慢的露出了反共的面目。曾琦风闻这些变化,心想,既然自己的目标是反共,帮谁反不是反呢?曾琦遂决定不再依附孙传芳反蒋。他对段震寰说:形势已经有了重大变化,孙传芳的政权已是难于保持,蒋介石必将打进南京……联蒋反共比联孙反共的力量大得多。因此,现在的反共重心已不在“去蒋”,而是应该“联蒋”。

既然要“联蒋”,便需要拿出一定的“筹码”与行动。曾琦便把刺杀的目标便锁定在蒋介石的死对头鲍罗廷身上。鲍氏是第三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,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均能施加重大影响。曾琦认为,鲍罗廷是苏俄“赤化”中国的总代表。刺杀鲍罗廷,算得上是给蒋介石一份有份量的“投名状”,足以消除蒋对青年党人的疑忌,并可尽快促使蒋介石正式反共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