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故事:民国文人的食与性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6年第02期
标签: 古代生活

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。《史记》中写:民以食为天。在先秦典籍《尚书·洪范》里,国家八政第一个是食。
确实,无论是处于哪个时代,吃,都是头等大事,没人能够免俗。但对中国人来说,光吃饱是远远不够的。前清遗老唐鲁孙先生对于美食,可说又杂又钻。他曾开玩笑说:亲友读者觉得叫他馋人难以启齿,便赐佳名唤他美食家——说白了还是馋人。但这个“馋”,绝不是狼吞虎咽的样子,而是懂吃。
馋能吃出自己的主张和理念,才能叫做懂吃。所以梁实秋先生认为: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,人才知道馋。
中国文人对吃不吝钻研,为此写诗、作赋、着书,似乎都说不尽心中的痴。甚至连国人爱吃的佐料盐,都讲究至极。种类繁多不说,名字也起得极美,诸如“桃花盐”、“水晶盐”。北宋文人周邦彦写首旖旎香艳的词,在开头也要先说“吴盐胜雪,纤手破新橙”。在宋代,吃橙是要沾盐的——这是古今的不同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