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朝 梁武帝:禅意在食间
标签: 古代生活

图为西安观音禅寺的炖荣师傅做的野菜饼。野菜饼用马齿苋和以面粉烹制而成,既有野菜的清新,更兼面食的厚重。梁武帝一纸诏令虽让中国僧人吃了素,但僧人们的口福并未曾减少。
这是南梁的都城建康(今南京)。在城市东北方向,一座恢弘的寺院佛光闪闪:“楼阁台殿拟则宸宫,九级浮屠回张云表,山树园池沃荡烦积”。其间十方佛像,庄严而悲悯地望着众生。寺内香火鼎盛,这便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同泰寺。千名僧人晨撞钟,暮击鼓,宿禅房,日食两餐,而餐案上一律素食。在《续梁高僧传》里,唐释道宣给我们展现了千余年之前的寺院景象。
其实不仅是建康城的寺院,此时素食传统已覆盖至中国大乘佛教的僧人,该阶段约为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第500年。而此前,僧人不必食素。僧人如何开启戒荤茹素的生活?故事与梁武帝有关。
酒肉和尚不为耻
如果你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佛教徒,最好生活在大约522年之前。当时僧侣并不忌讳肉食——只要是“三净肉”即可。“三净肉”指不为杀(不是为了你杀的);不闻杀(你没听见或看见);不所杀(不是你杀的)。而且,藏传佛教、南传佛教、日本佛教的僧人也不忌荤腥。东汉末年就有一位豪强和尚笮融,不仅在下邳(在今天江苏省睢宁县)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以佛塔为中心,四周围为堂阁的“浮屠”祠,浴佛会时,在路旁设宴席长数十里,召集一堆人痛快吃喝。这件事被记载在《三国志》中:“笮融者,丹阳人……乃大起浮图祠……每浴佛,多设酒饭,布席于路,经数十里。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,费以巨亿计。”
往昔,肉食对中国人而言是美食,素食是“粗食”。只有在居丧与斋戒的场合里,才有素食的规定,当然,遭遇饥荒,也只能吃素。所以才有“夫蔬粝,乞者所不取”的看法。汉魏史书中所见的“布衣蔬食”,若非形容人贫困,就是描述其节俭。《后汉书》中,就用吃素食来表达宰相窦章在战乱年间的清苦生活:“永初中,三辅遭羌寇,章避难东国,家于外黄。居贫,蓬户蔬食,躬勒孝养,然讲读不辍。”东晋时期还有一位不贪恋官场的着名学者孟陋,因为丧母,吃素十多年,世人纷纷称赞他的节俭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