叫花子兵进上海:李鸿章一生功业之始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2期 作者: 陶短房 

标签: 秘档   

1862年年初,上海人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。纷纷扬扬的暴雪下了足有三天三夜,就连往日波涛汹涌的黄浦江,此时也结冰封冻,可以行车走马。

但是比严寒更让上海人恐惧的,是太平军就要再一次进攻上海的消息。1861年12月29日,忠王李秀成攻陷杭州,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殉城。忠王马不停蹄,随即率领12万太平军,呈三面七路之势,兵临上海城下。忠王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高高悬起,这让麇集在上海的官绅们惊恐万状。上海这偏处于华东边缘的弹丸之地,何以成为1862年战争的焦点了呢?这还要从两年前的战局突变讲起。

上海不容有失

至少在咸丰十年(1860年)前,上海都没有被太平天国战争所波及,反而在残酷的内战中,迅速地发展起来。1851年1月11日,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事。仅仅两年之后的1853年3月19日,太平军攻陷两江总督所在地江宁(今南京),与清朝分庭抗礼。太平军的高歌猛进引发长江中下游的官员、富绅、百姓的大规模逃亡,上海成为了他们的避难地。据王韬在《申报》撰文记述,随着太平军向江宁以东的镇江等地逼近,镇江、扬州的富户也携资远徙,一时间,“天京以及各处子女大半移徙苏郡,又由苏郡移及上海”,形成了一股从南京到苏州,再抵上海的人口流动潮。上海易攻难守,又处于退无可退的位置,为什么会成为逃难者的选择呢?

因为此时的上海,早已不是江苏省松江府苏松太道下辖的一个县了。自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,洋人随即在上海县城以东、黄浦江畔建立起了租界,独立行使司法与行政权,不受清政府挟制。租界,俨然成了“国中之国”。即便是太平天国,面对用坚船利炮拱卫的洋人特权,也不敢异议。于是,租界成了避难的天堂。据《上海法租界史》载,1860年,在上海避难的华人多达五十余万。劳苦大众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,而官僚富绅们的游资则在租界内沉淀并积聚,于是“沪上繁华,远逾昔日”;“市肆繁盛,则十倍于前”。王尔敏的《淮军志》披露了一个数据:至咸丰同治年间,上海一口的贸易额已占全国各海关的百分之六十四,海关税入每年三百万两。上海不仅取代了广州,成为对外贸易的窗口,也一跃变为开风气之先、“百物俱巧”的近代化都市。

责任编辑 / 杜聪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