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佩纶:清流明星的尴尬人生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2期 作者: 赵广军 

标签: 风云人物   

二十四岁入翰林,三十五岁成为朝廷三品大员,张佩纶,这个大才早成的帝国清流名将,成为了同光中兴时期官场最耀眼的明星。然而帝国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,在庙堂之上吟诵圣贤书的张佩纶,一旦走到硝烟之中,这颗明星就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……
远处是清流的梦想:稳固的皇权,神圣的宫殿,圣贤之道下的中古社会;近处是浊流的现实:浓烟滚滚的火轮船,上膛待发的枪炮。这是个转型时代,是温文尔雅的宁静帝国的落幕,是优胜劣汰的近世中国的序篇。生于旧时代、深信圣贤之道又见识了炮火硝烟的张佩纶,将如何行走于这清浊之间?绘画/李沅宸

现代着名女作家张爱玲谈起自己的家庭时,对祖父的评价:是一个穷京官,就靠祖母那一份嫁妆。张爱玲的祖父是一代风流人物张佩纶,确实是个穷官,但才学过人。在中国晚清变革时代里,他以传统士人的身份上演了一幕令人唏嘘的悲喜剧……

少进士

同治十年(1871年)五月,紫禁城外,科举殿试成绩放榜,榜单上除了一甲的状元、榜眼和探花外,最耀眼的当数二甲中的一人:张佩纶。张佩纶最耀眼的地方是年轻——年方23岁,清代进士平均年龄为37岁,在这一堆同僚中,张佩纶显得英气勃发,赢得了上下的瞩目。

不久,张佩纶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,这是个几乎没有任何权力的“官”,但熟悉中国传统政治生态的人都明白,翰林官却也是最有前途的官,古代中国的朝廷大员,多有翰林为官的履历。此时,中国在洋人的枪炮声中走入了近代,但清廷勉力维持,又造出了一副“中兴”模样,使世人几乎忘了当年割地赔款之耻,帝国仿佛可以继续之前的耕读传家的生活。张佩纶也是这么想的。

张佩纶字幼樵,生于官宦世家,父亲张印塘官至安徽按察使,是李鸿章的同事兼好友。不过张佩纶早年丧父,他并没有经历过什么荣华富贵的生活,而且在太平天国战火中长大的他,国仇没概念,家恨却深深的烙在记忆里:咸丰十年(1860年),张佩纶六岁,杭州将被太平天国攻下,全家出逃,带病的二姐为不拖累家人,自尽于护城河中。张佩纶后来曾写诗回忆在江南的烽火童年:“擒王何杀叛,濡笔传程公”。不同于时人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歌颂,张佩纶这两句诗是在指责镇压苏州太平军将领程学启滥杀无辜、招降杀降的行为。在他看来,正是朝廷用人不淑,才导致国家内忧外患。

责任编辑 / 陈立长  图片编辑 / 余荣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