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洛哥:非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,一个活着的天方夜谭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2期 作者: 周剑生 

标签: 摩洛哥   遗产风景   

公元859年,巨商之女法蒂玛·穆罕默德·菲赫利在非斯城内兴建卡拉维因清真大寺。寺院在创立初期就非常重视对伊斯兰文化的教育。教师们选择礼拜大殿内的固定位置作为讲坛,学生则围成半圆形,席地而坐,遇到疑惑处,可向教师提问和自由讨论。这是迄今为止仍在承担教育功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,比英国的牛津大学早了将近400年,当下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慕名至此,修习穆斯林历史与文化。图为卡拉维因清真大寺内部华丽的壁面装饰。


摩洛哥地处北非要道,是一个有着3000多万人口的阿拉伯国家。其首都拉巴特以东约160公里处的古城非斯(Fez),始建于公元808年,是该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皇城。在阿拉伯语中,“麦地那”意为“老城”,专指阿拉伯人传统聚居的城区。非斯的麦地那占地3平方公里,城内有9400条街巷、126座清真寺。三四十万居民中,80%以上是阿拉伯人。

说起非斯和伊斯兰教的渊源,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785年,一个叫穆莱·伊德里斯的伊斯兰什叶派领袖,因在麦加参与暴动,被阿拔斯王朝镇压,不得已逃至摩洛哥北部。据说他是穆哈默德的后裔,因而在当地颇受拥戴,许多人受其感召,皈依了伊斯兰教。三年后,羽翼渐丰的伊德里斯,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王朝。792年,他被阿拔斯王朝派来的刺客毒害,其子伊德里斯二世继位。为稳定社会秩序,伊德里斯二世实行宗教宽容政策,在依照规定缴纳赋税的前提下,政府不过多干预基督教、犹太教以及逊尼派穆斯林的宗教活动,倡导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和平共处。伊德里斯二世又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,据说城市破土动工那天,他在朝往圣城麦加的方向发现了一把“金色的斧子”(即阿拉伯语“法斯”),这被他视为吉兆,城市于是也因此得名,后又演变成“非斯”。

从要塞碉堡远眺非斯麦地那的情景。
非斯卡拉维因清真大寺的内景。
非斯号称是世界上最易迷路的城市,房屋排布得密密麻麻,毫无规律,楼间距又太小,街巷不能通车,除了步行,就只有借助矮小的毛驴。本地人对此的解释是,1200多年前,伊德里斯王朝的统治者初建非斯时,摩洛哥正陷于与西班牙基督徒军团的胶着战斗中,城内逼仄的街道,正是统治者为确保都城安危故意设计的。即便城门被攻破,这迷宫一般的街巷也会让初来乍到的敌人彻底崩溃。此外,非斯城外一南一北两大高地上还各建有一座要塞,据说当年守军曾在要塞上打旗语指挥城内军民作战。

非斯的地理位置,恰好处在从地中海到黑非洲、从北非到大西洋的交通交汇点上,突尼斯、安达卢西亚等地的阿拉伯商人、学者、贵族纷至沓来,为这座新兴城市注入了阿拉伯文化的基因。828年,伊德里斯二世去世,其后的两位继任者不遗余力地在非斯兴建学校和清真寺,培养大批穆斯林学者,使这里渐渐发展成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心。1248年,非斯又成为另一个穆斯林王朝——马里尼德王朝的首都。马里尼德人于1276年在非斯老城的西边另辟新城,城中建造皇宫、军队总部、防御工事和居民区。此后,一新一旧两个麦地那发展共生,使非斯最终成为当时最大的伊斯兰都市,城市经济达到鼎盛。

责任编辑 / 余荣培  图片编辑 / 郭婷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