侠客江湖的隐退
标签: 历史拾遗
以前只要一说起“江湖”,脑海中总会浮现两个场景,或者是好汉们“大碗喝酒、大口吃肉”,或者是侠客们比武时惊鸿一击,又隐没不见。总之,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,“江湖”在我心中,是个浪漫愉悦的所在。
但这恐怕也只是浪漫的想象。因为江湖也分层级,好汉们的“大碗喝酒,大口吃肉”的生活多属虚构,而“侠客江湖”永远只属于特定的时代,特殊的阶层。

比如小说《水浒传》里的一百单八将,大多有自己独特的家伙事儿的,这甚至成了经典人物形象的印记。例如一提到鲁智深,就会联想起六十二斤水磨禅杖;一想起武松,他挥舞雪花镔铁戒刀杀敌的场景就跃然而出。但这只是文学想象。水浒故事发生在大宋徽宗年间,那时朝廷对民间武器的限制极为严格。强弓劲弩肯定是不能流通了,就连开荒用的朴刀,朝廷都要查禁。强人只能拿做工粗陋的朴刀当武器。这些“江湖中人”,怕是只能做些鼠偷狗盗的勾当。朴刀杆棒对付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绰绰有余,但想竖起“替天行道”的大旗对抗官府,恐怕是毫无胜算。宋朝时的“江湖中人”,并不是很威风。
但文学想象并非空穴来风。在距离宋朝不远的唐代,“江湖中人”的行头却并不寒酸。唐传奇中聂隐娘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。她身怀绝技,能白日刺人,使得一柄造型奇诡的羊角匕首。这柄匕首价值不菲,聂隐娘能有如此财力,和她是魏博大将聂峰之女有莫大关系。活跃在宋以前江湖的多为侠客,他们或多或少有社会上层背景。荆轲刺秦的匕首价值百金,文人骚客笔下的吴钩以青铜铸成,持有它们的“江湖中人”,不可能是大众,只能是精英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