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刀:好汉的行头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1期 作者: 衣冠 

标签: 历史拾遗   

腰挎朴刀,在历代通俗小说中,是强人的典型意象。宋代严厉禁止民间持有武器,朴刀因为制作粗糙,最初不在严禁之列。于是,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“兵器”就在宋代,成为了盗匪游民的标准配备。
陵塔前舞朴刀
曙光初露,晨练的老人就在山东青州广福寺的陵塔前舞起朴刀了。朴刀常以斩、劈、云、挂、撩、扎、刺等刀法,并配合各种步形构成套路,气势雄伟,威武凛严。水泊梁山就坐落在山东,老人挥舞的朴刀中也继承了《水浒传》的遗风余韵。供图/QUANJING

行走江湖,闯荡世界,除了要有谨慎的性格、精明的头脑,身上带好软硬家伙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软家伙,是迷倒多少英雄汉的“蒙汗药”,那么,硬家伙是什么呢?就是本文的“主角”——朴刀了。

翻开施耐庵的小说《水浒传》,除了英雄都爱喝的酒,歹人都惯使的蒙汗药,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,无疑就是好汉们挎在腰间、舞在手中的朴刀了。一把朴刀,几乎贯穿《水浒传》的始终。从九纹龙史进、到花和尚鲁智深,再到托塔天王晁盖、行者武松,他们虽有用得顺手的兵器,但还是会手持一把朴刀,以备不虞。

朴刀如何在宋朝、在江湖中突然流行,以至于成为强人形象的标配呢?这与那个时代严厉的“禁私兵”政策有很大关联。

防民甚于防川的朝廷

所谓“私兵”,就是民间收藏的武器。武器流落民间,虽然能增强臣民的尚武精神,却也是帝国政治稳定的潜在威胁。所以自秦统一天下,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,帝国政府对民间拥有武器这一问题,态度一直很矛盾。秦国扫平群雄,做的第一件要紧事,就是将收缴的兵器运往咸阳,铸成十二个铜人,以表明天下息兵。哪知十几年之后,人民“斩木为兵、揭竿为旗”,秦朝还是被推翻了。铜人还矗立在咸阳宫前,天下却换了主人。

责任编辑 / 杜聪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