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江:亦寇亦侠的江湖人生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1期 作者: 李宝兴 

标签: 历史拾遗   

江湖人互相奉承,常会说“交结胜过及时雨”,还会说“众兄弟保大哥梁山一统,独一人称棍士万古流颂。”将人奉承为宋江,将帮会称作梁山,这是江湖人的信仰。史实中宋江只是一个流寇头子,是什么让宋江成了半神话式的信仰?
忠义宋公明
手拿令旗,忠厚仁德,仗义疏财,替天行道,这些形象结合起来就是,呼保义宋江,这是个融合官、儒、侠于一身的形象,这是江湖好大哥的标准像。在这个标准像后面,宋公明的真相是什么呢?

施耐庵的小说《水浒传》是描写江湖的代表作,数百年来,始终被人传诵。梁山泊108将,尤其是首领宋江,被不少江湖帮派奉为圭皋,燃香拜谒。然而回溯千年,北宋末年是否真的存在过一个叫宋江的人,并且当真如《水浒传》描写的那般传奇?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一件事,为我们掀开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。

当年流寇走山东

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,宋北京大名府元城县县衙内,主管一县治安的县尉李若水,正与人讨论如何应对近日在县郊聚众作乱的“杨天王”杨江。不少人建议奏明朝廷,请旨对这伙土匪进行招安,因为去年海州知州张叔夜,就成功招安了“淮南盗”宋江。

没错,此宋江,就是后来《水浒传》里的宋江。不过眼下这位宋江,势力远没有小说渲染的那么大,头领中有名有姓者号称“宋江三十六人”,全部徒众则不到千人。

历史中的宋江团伙属于流寇性质,转战迅捷,不到三年的时间,便先后骚扰了河北、山东、淮阳军(今江苏邳州西南)、楚州(今江苏淮安)和海州(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),“一路州、县大震,吏多避匿”,规模不大但却也难以对付。所以宋徽宗赵佶听闻招安成功后十分高兴,很快下旨擢升张叔夜为徽猷阁直学士、济南府知府。看来,对聚众作乱的匪人实行招安政策,既可以化匪徒为官军,也避免了动刀动枪费力劳神,还能显示官家仁德、博得朝廷赏识,何乐而不为?

责任编辑 / 陈立长  图片编辑 / 余荣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