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声之祖参军戏?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1期

标签: 文化遗产   

陶俑,国家博物馆,隋唐,五代

这两件陶俑,陈列于国家博物馆“古代中国”展厅“隋唐五代展区”。他们大腹便便,身着绿色窄袖圆领袍,脚蹬黑色尖头长筒靴,一人眼睛上挑翻白,厚唇下撇,双手藏在袖中捧于胸前,一脸的“不爽”;另一人则头戴幞头,微微收颔,眉头紧锁,双眼紧闭,身体向外侧倾斜,一副被奚落的瑟缩模样。他们是谁?他们在做什么?

这两件陶俑,被命名为“参军戏俑”。参军戏是一种古代的戏曲形式,大致从南北朝开始流行,盛于唐五代,自宋元以后汇入杂剧。“参军戏”一名的由来,据说最早和后赵皇帝石勒有关。唐初类书《北堂书钞》记载,石勒的参军(属官)周延,每次宴会时都会下场与俳儿一起演戏。《艺文类聚》所记略有不同,说是一个参军贪污,石勒就令优人穿上官服,扮作参军,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。

参军戏的表演内容最早有个固定模式:演员有各自的角色分工,一个代表官员——一般是伪官、罪官或者做错事了的官员,称为“参军”,另一个则负责通过夸张的表演,对旁边的“伪官”、“罪官”加以讽刺挖苦,称为“苍鹘”。因为戏弄的官员通常品级不高,而这些人的官服又多为绿、青二色,所以演参军戏的演员也穿着青、绿色的衫子。他们常常活动于宫廷之内,献艺于帝王面前。两个人相互配合,一问一答间,既给朝堂带去了欢乐,也针砭时弊,揭露了当下的不良现象,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。

当时因为出演参军戏而成名的“艺人”不在少数,仅见诸于《乐府杂录》的参军戏演员就有黄幡绰、张野狐、曹叔度、刘泉水、范傅康、上官唐卿等人。其中的黄幡绰,尤以才艺品德冠称于世,被誉为“盛唐第一优人”。戏剧理论着作《唐戏弄》记载,黄幡绰在唐玄宗身边陪侍左右,不时会假以戏谑的语言警醒皇帝,往往能“解纷救祸”。俗话说“伴君如伴虎”,当着帝王的面,行讽刺挖苦之能事,一旦稍有不慎,恐怕性命难保,但唐玄宗却对黄幡绰恩宠有加,安史之乱后,甚至顾念旧情,赦免了他留京的罪责。世称黄幡绰乃“滑稽之雄”,想来不无道理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