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物有灵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10期 作者: 黄秀芳 

标签: 宫殿   中华遗产卷首语   东城区   

每一件文物自它出世后,命运就掌握在人的手中。倘若遇人不淑,很可能就一生颠沛流离,身首分离,甚或粉身粹骨。于是人之于文物,就变得异常重要。

清朝的乾隆皇帝深谙此理,为了防范不测,他曾做过一个规定:“宫中的一切物件,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准丢失!”寸草不失如何可能呢?为了让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,他取了36根干草棍,用一个景泰蓝小罐装着,放在养心殿的案几上,叫人每日数一遍,少一根都不行,这叫“寸草为标”。

这个故事,记载于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《我的前半生》里,乾隆的干草棍陪伴他度过了最后的皇宫生活。溥仪说每看见它,都会引起他对这位祖先的无限崇敬。确实,连草都不能丢失,况乎其他?乾隆的干草棍,就这样成为皇家珍宝的象征。没有物质价值,却有精神意义。从乾隆到溥仪,其间隔了上百年,里面的草,一根都不少,乾隆的旨意与威仪,似乎从未离开过紫禁城。

然而,乾隆的干草棍是一根都不少,而他心心念念的珍玩却未必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