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公山颐庐-一座小楼的志气
中国四大避暑地鸡公山篇
标签: 古迹探秘

1923年
霞光中的颐庐仿佛正在重现往日的辉煌。端庄的四层楼阁,华丽的六角轩亭,充满中西合璧的特殊韵味。这幢别墅从设计到施工,全部由中国人完成,不但融入了许多巧思,而且为抵制洋货,还用中国传统的“三合土”代替了洋灰、洋钉。颐庐在气势、气质和技艺上全面盖过洋楼,被骄傲地称为“志气楼”。
陶渊明说: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有些地方,情形偏偏与此相反。有“青分楚豫、气压嵩衡”之誉的河南信阳鸡公山,堪称仙境里的闹市。在山雨和云海里,星罗密布着数以百计的别墅小楼,以“天街”串联,终日车来人往,俨然一座繁华山城。
按照中国画里的审美,仙界一样的山上,或可点缀一两处茅亭,至多不过一两幢玉宇琼楼,如果房屋林立,只能是大煞风景。鸡公山这座山城的“设计师”,的确不是国人。
19世纪末,湖北汉口租界的繁荣如日中天,从美国到汉口传教的丹尼尔·纳尔森,改名李立生,在中国扎根下来。一切都很完美,只除了“武汉小火炉”的烧烤天儿。1902年,平汉铁路开通,将李立生带到了河南信阳。经过信阳鸡公山时,他与同伴施道格策杖登山,享受一片清凉。鸡公山在豫南的一片大平原上鹤立鸡群,因顶峰的巨石酷似公鸡头而得山名。站在鸡头上可俯视田园平畴,河光水色。一阵云飘来,遮在顶峰报晓峰上,如同奶白的瀑布从天而降,山峦葱翠又好似整块的绿宝石一般,令李立生直觉得托骨于此也不枉然。
次年,李立生仅仅花了156两白银,就向山民买到一块1.5平方公里大的山场,兴建起4幢别墅。不久后,与他同游的施道格也购买了2.5平方公里土地,建成两幢别墅,与李立山做起了邻居。他们在这片山上造屋建房,一发不可收,初时还向信阳知州报税,后来连去登记都免了。相比十年前就已成为避暑区的庐山牯岭,鸡公山“交通更加便捷”,洋商、教士闻风而至,买屋圈地各施所能,继庐山、北戴河、莫干山之后的第四大“避暑地”,空降鸡公山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