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的天堂,谁的桃源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08期 作者: 黄秀芳 

标签: 中华遗产卷首语   

1892年秋天,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出生刚4个月,就随她的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,先住镇江,而后是宿州、南京,在中国度过了40年。回国后她写下自传《我的中国世界》,讲述了她在“中国故乡”的点滴。

在赛珍珠的童年时期,庐山牯岭是她每年夏天必去避暑的盛地,而且去与回的时间都很固定:“我知道每年六月,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,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。……待我们九月下旬回来时,田间又一次干涸,稻棵已高,稻穗金黄。”

我曾以为,西方人到避暑地避暑,是一种富裕后的生活方式使然。这当然无错,但却不是主因。在《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(1895-1937)》一文里,作者吕晓玲告诉我们:“对早期避暑的在华西人而言,其主要动机是基于生理的需要,逃离中国夏季的苦热与疾病,寻求身体的疗养与康复。”

生活在温带的欧美白种人,极不适应亚洲夏天高热、潮湿的气候,蚊虫肆虐,人口稠密,居住拥挤,不良的卫生习惯,常常导致疟疾、霍乱、天花等烈性传染病。而他们对这些病,通常缺乏免疫力。赛珍珠的母亲来中国后,很快就生了四个孩子,又很快地失去了三个——他们都死于当时无法防治的热病。赛珍珠说,母亲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