钓鱼城记
东方麦加城下的逆转
标签: 历史拾遗

公元1258-1259年,人称“上帝之鞭”的第四代蒙古大汗蒙哥,统率蒙汉联军入蜀,踌躇满志地要踏平南宋。不料,竟在川东钓鱼城下折戟沉沙,丢了性命。正在鄂州的忽必烈闻讯后,为争夺汗位急忙撤军北回,南宋王朝面临的危如累卵之势即刻解除,就连远征西亚并准备进军北非的旭烈兀也北返草原,从而打乱了蒙古征服世界的脚步,让人类文明走向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历史进程。
奇迹般的大逆转与钓鱼城的久攻不下有关。让我们先来看看它有着怎样的地利。

钓鱼城地处今渝北合川钓鱼山山顶,此山位于嘉陵、渠、涪三江合流的小半岛上,“合川”之名就来自于这个众水相汇之地。钓鱼山南北高峭、东坡斜缓,西南最低。周围40余里,山脚占地面积约3.8平方公里,利用山崖峭壁作为墙体圈起来的钓鱼城足有2.5-2.9平方公里。按《合州志·钓鱼山记》所述:“其东南北三面据江,皆峭壁悬崖,陡然阻绝……于此筑城,高二十仞。”这说的是此山和江面对比的相对高差。古制七尺为仞,宋明一尺约为0.32米,20仞就是44米左右,和北京景山大致相当。
今人观览钓鱼城,大都搭乘游船过江,停靠在山南的旧宋代水军码头。从这里沿石阶上山,左边是波澜浩荡的嘉陵江,可以望见对面伫立的炮台山,江上波光连天,隔江青山隐隐,风景极致。在重庆,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,这个特点在钓鱼城更为突出。这条山路已经是“路况”最好的一条山道了,但坡度依然很大,爬到一半就已让人有些汗湿衣襟。今天的数百级石阶大都是后世铺设的,当初蒙古军围城进攻时还是土石路,想必更加湿滑艰难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