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鼓为何而鸣?

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06期 作者: 徐坚 

标签: 历史拾遗   

在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中,铜鼓曾是一种渊深源远的神圣器物。但它究竟做什么用?铜鼓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,意味着什么?为解开谜底,让我们跟随作者,穿透重重迷雾,认识铜鼓的使用背后的复杂逻辑。
“鼓”被苗族当作祖先神灵的象征,以“鼓”为中心的“牯藏节”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。图为贵州雷山的牯藏节上,称为母鼓、夫鼓和妻鼓的三面巨型铜鼓安放在广场中心,鼓纹展现了苗族古代农耕稻作、天文历法、治水筑城的成就。
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李增英

300年前的一天,一群博学之士,正在为乾隆皇帝编辑帝室收藏图录《西清古鉴》。他们的面前,展开着14面铜鼓的线描图样,这些铜鼓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大陆上活跃了2000多年,这次是首次收入金石图录。然而,见多识广的金石学家们为难了,他们不知该如何判断和编排。

看起来,这些铜器像是作为乐器或者响器的铜鼓,形态上和日常见到的皮鼓十分近似,有的鼓面和鼓身上铸出复杂的花纹。但是,对于实际使用它们的各地方民族,它们到底是什么?苦思冥想之后,灵光一现,金石学家们找到了模棱两可的解决方案,他们在《西清古鉴》上写下了一段文字。然而,这段文字竟在随后的数百年中,诱导着人们进入认识铜鼓的误区,成为铜鼓话题跳不出去的窠臼。

《西清古鉴》是怎样定义铜鼓的呢?它将铜鼓统称为“汉铜鼓”,将其年代推定在汉代,因为这些编纂者们相信,“大抵两川所出为诸葛遗制,而流传于百粤群峒者,则皆伏波为之”。也就是说,铜鼓最早可能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、或者东汉初年的伏波将军马援创造的,无论是出自两川,还是百粤的铜鼓,都是华夏民族的创造发明,与中原汉族文化一脉相承。

这样一来,铜鼓就具有了跨越族群的身份。两川百粤使用的器物是华夏文明遗制,这为以华夏之心解读两川百粤之物提供了依据。然而,以华夏推知两川百粤,以今推古,都是站不住脚的沙丘城堡。直到今天,铜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器物,仍然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。

责任编辑 / 朱竞梅  图片编辑 / 朱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