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岁时”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
文章出自:中华遗产 2015年第06期
标签: 古代生活

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应新新
自然时序是先民对时间的第一感觉,
中国时间的特征并非直线单向运动,
而是永不停息地循环往复
■当我们说到“时间”的时候,头脑中浮现的印象与认知通常是:时间对谁都一样,很是公平,且时间如长河逝水,直线一般地向前流动,一旦走过一个点便不可能再重新回到那个点,只能向前。但在您的研究文章中,却有一些不循此理的观点,并被冠之以“中国式时间观念”,请谈谈什么是“中国时间”,以及它是一种怎样的时间观念?

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 社会学院教授、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。
曾经撰写《〈荆楚岁时记〉研究》、《岁时与传统社会的时间观》、《岁时──传统中国人的时间经验》等书籍论文,他从节日民俗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时间文化、岁时节日的深刻内涵,传达出一种观点:中国传统节俗中有许多适应人情、人性需要的内容,民族节日犹如一江春水,它的流向与民族文化的生命、未来息息相关。
的确,“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”,它给人一成不变、不可逆转的印象,这种“线性时间观”把时间进程看作永不停息的直线单向运动,不断地向前延伸、流逝。但这些都是现代人的时间观,也是全球化的时间观。在中国一些比较偏远的民族地区,我们往往会遭遇到持有不同的时间观念的个体或地方文化。
社会学与人类学学者周星曾经提到这种“异文化”遭遇:在一些农村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,其生活节奏要比城市里来得舒缓一些。与他们交往,有时会遇到访谈对象不能如约按时而至的情况,当你询问到某地方有多远时,他会回答,还得走“半天”或“一顿饭的时辰”。冬天农闲时,人们一边靠着墙头晒太阳,一边漫无边际地谈点什么“古经”……时间在他们身上的流逝,似乎变慢了。农民无星期休假制,无论春夏秋冬,皆依自己的习惯起早贪黑照顾农稼。在他们身上,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传统的中国式时间观念。
“中国式时间观念”实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。东亚大陆上的中国人选择了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——农耕,这种生产方式自然地与季节联系在一起,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、光照、温度、雨水密切联系。而中国人最初的时间观念,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萌发生成。
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,“年”字呈现出果实丰收的形象,在钟鼎文中,“年”字是谷穗成熟的样子。由谷物成熟引申到成熟的周期,一次成熟到下一次的成熟,谓之“一年”。
这样的“时间”有一个什么特点呢?就是一种循环性。
时间是一个不好把控的东西,最初总要通过某个具体的物象去表示,阴晴圆缺、风霜雨雪、草木荣枯、候鸟去来等等。那些自然物候的重复与间隔出现,无不标示着时间的演化是一种往来重复的样貌。
上古时,人们非常擅长以物候的变化来把握时序。直到中古时期,也还保持着较古朴的时间感觉,南宋诗人陆游记道:“野人无历日,鸟啼知四时。”
责任编辑 / 刘睿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